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
B.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不发达 |
C.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 |
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
噬菌体的S用35S标记,P用32P标记,用该噬菌体去侵染大肠细菌后,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35S和32P的分布规律是(细菌体内含有32S和31P两种元素)
A.外壳内含有35S和32S,核心只含有32P |
B.外壳内只含有32S,核心只含有32P |
C.外壳内只含32S,核心含有32P和31P |
D.外壳内含有35S和32S,核心含有32P和31P |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某动物的睾丸细胞,等位基因A、a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色,等位基因B、b被分别标记为蓝、绿色。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①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
B.②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
C.③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D.图中精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异常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所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
B.甲图是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
C.乙图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与DNA数目之比为1∶2 |
下列有关两种生物变异的种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A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
B.图A中的变异未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
C.图B过程表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
D.图B中的变异未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改变基因的排列次序 |
如果某一个基因的中部增添了1个脱氧核苷酸对,此基因表达不可能的结果是
A.翻译的蛋白质中,增添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
B.没有蛋白质产物 |
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
D.翻译蛋白质时在增添位置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