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0、1、2、3、4、5、6共7个测量点,每两个相邻的测量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标出,其部分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重锤、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建、天平。
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
缺少的器材是:。
(2)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电磁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某同学从实验得到几纸带中,选取了一条初速度恰好为零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标出的点均为计数点,并把电磁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计时点记作O点,测出O、A点间的距离为68.97cm,A、C点间的距离为15.24cm,C、E点间的距离为16.76cm。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9.8m/s2,重锤的质量为m=1.0kg,则打点计时器在打点C时的瞬时速度为m/s,O点到C点的这段时间内,重锤动能的增加量为J,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J,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以上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在“用油膜法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
①用油膜法粗测分子直径实验的原理方法是_________
A.将油膜看成单分子油膜 B.不考虑各油分子间的间隙
C.考虑了各油分子间的间隙 D.将油膜分子看成正方体
②用滴管将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滴入1 mL油酸酒精溶液时的滴数N;将其中一滴滴至水面形成单分子油膜,经测量,油膜的面积为S cm2。由以上数据,可测得油酸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 cm。(用题目中的字母和有关物理常量表示)
(2)如图所示,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①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 (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射程
②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l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l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l、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③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 (用②中测量的量表示);
(1)如图为简单欧姆表原理示意图,其中电流表的满偏电流Ig=500μA,内阻Rg=100Ω,可变电阻R的最大阻值为20KΩ,电池的电动势E=7.5V,内阻r=1.0Ω,图中与接线柱A相连的表笔颜色应是色。按正确使用方法测量电阻Rx的阻值时,指针指在刻度盘的正中央,则Rx=kΩ。若该欧姆表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池电动势不变.内阻变大,但此表仍能调零,按正确使用方法在测上述Rx,其测量结果与原结果相比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档测量阻值约为几十千欧的电阻Rx,以下给出的是可能的实验操作步骤,其中S为选择开关,P为欧姆档调零旋钮。把你认为正确步骤前的字母按合理的顺序填写在横线上:
a.将两表笔短接,调节P使指针对准刻度盘上欧姆档的0刻度,断开两表笔
b.将两表笔分别连接到被测电阻的两端,读出Rx的阻值后,断开两表笔
c.旋转S使其尖端对准欧姆档×1k
d.旋转S使其尖端对准欧姆档×100
e.旋转S使其尖端对准交流500V,并拔出两表笔
(3)根据如图所示指针位置,此被测电阻的阻值约为Ω。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所受拉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图a为实验装置简图.(所用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Hz)
(1)图b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实验数据如图,图中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m/s2,打C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为m/s(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砂桶质量,一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随拉力F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实验中,质量为1kg的重物自由下落,打出的纸带如图,其中O为打出的第一个点。已知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长度单位为cm。试问:(g=9.8m/s2)
①打点计时器打下点e时,重物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m/s。
②从起点O到打下e点时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减少△EP=______J,相应的动能增加量△EK=________J,由此而得出的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