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细胞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融合 |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
C.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都与生物膜有关 |
D.参与细胞膜组成的脂质只有磷脂 |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时,做法是
A.分别用35S和32P的人工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
B.分别将35S和32P注入鸡胚,再用T2噬![]() |
C.分别用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 |
D.分别用35S和32P的动物血清培养T2噬菌体 |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对于沉淀物中还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确解释是
A.经搅拌与离心后还有少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
B.离心速度太快,较重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
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
D.少量含有放射性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内 |
在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细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证明R型细菌的生长并不需要S型活细菌的DNA |
B.补充R型细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
C.可以直接证明S型细菌DNA不是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因素 |
D.与“以S型活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
果蝇的基因A-a控制体色,B-b控制翅型,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常染色体上,且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已知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果蝇交配,F1为黑身长翅和灰身长翅,比例为1∶1。当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6∶2∶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黑身和长翅 |
B.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个体占的比例为1/3 |
C.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三种 |
D.F2中的黑身残翅果蝇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 |
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的个体,Aabb∶AAbb=1∶1,且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A.1/2 | B.5/8 | C.1/4 | 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