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12月,第1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墨西哥坎昆拉召开,各国政要在此讨论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行动方案,最终通过了两项决议。其实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西周律法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唐律》中更是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等。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我国古代就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 | B.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
C.立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 D.重视生态平衡自古就是全球关注的问题 |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的主旨最为一致的是
A.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
B.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 |
C.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D.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
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20世纪7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改革是否符合国情 | B.土地所有制的不同 |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否 | D.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A.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B.一定程度上允许发展资本主义 |
C.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 |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如此则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这就是特里芬难题。以下对材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为了汇率保持稳定,要求国际货币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 |
B.世界贸易需要更多国际货币,所以国际货币国要保持贸易逆差 |
C.贸易逆差,是导致国际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 |
D.特里芬难题道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