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 A.该区域降水增加 | B.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 |
| C.蒸发量不变 | D.地下径流增加 |
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下列措施中作用不明显的是( )
| A.封山育林 | B.退耕还林 |
| C.修建梯田 | D.修建小型水库 |
表是我国2010年四川、江苏、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 省区 土地类型 |
① |
② |
③ |
④ |
| 耕 地 |
8.18 |
13.12 |
25.0 |
48.66 |
| 林 地 |
14.44 |
41.77 |
51.3 |
6.06 |
| 草 地 |
46.42 |
28.43 |
5.3 |
0.23 |
| 交通及建设用地 |
2.33 |
3.23 |
3.2 |
15.20 |
| 水域 |
1.61 |
1. 71 |
5.1 |
28.41 |
| 未利用土地 |
27.12 |
11.74 |
10.1 |
1.44 |
四个省区对应正确的是:
| A.内蒙古、黑龙江、四川、江苏 | B.内蒙古、四川、江苏、黑龙江 |
| C.四川、内蒙古、江苏、黑龙江 | D.内蒙古、四川、黑龙江、江苏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省耕地比重最小是因为位于山区,地势高,起伏大 |
| B.②省耕地比重较小是因为该省气候干旱,地势起伏大 |
| C.③省园林地比重最大是因为全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 |
| D.④省耕地比重最大是因为全省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气候湿润 |
省区④“以全国第10位的耕地面积,实现了全国第四位的粮食总产量”, 与同为我国粮食大省的②相比,其主要优势是
| A.耕地面积更大 | B.人口更多,精耕细作 |
| C.科技水平更高 | D.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更少 |
读我国某地气温变化图,回答下列小题。
甲地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 B.华北地区 |
| C.长江中下游 | D.海南岛 |
下列关于三地气温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图的气温变化主导因素均为太阳辐射 |
| B.甲图7月高温主要因为7月伏旱季节降水少光照强 |
| C.乙图7日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 |
| D.丙图气温变化小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 |
下图是“北半球1000百帕等压面分布的高程示意图”,其中a、b、c、d的高程分别是100、102、104、106m,回答下列小题。
M处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 B.偏南风 |
| C.偏西风 | D.偏北风 |
当该图所示天气系统控制长江流域时,下列说法不可能的是
| A.重庆地区主要为晴热少雨天气 |
| B.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 |
| C.东北华北地区正值多雨季节 |
| D.我国东南沿海多狂风暴雨恶劣天气 |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示区域
| A.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 B.山地与小兴安岭相比,生物种类更丰富 |
| C.河流流量大且稳定,含沙量小 | D.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
该区域
| A.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 |
| B.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
| C.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可加重植被破坏和土地盐碱化 |
| D.建设水电站可以有效地缓解区域能源紧张状况 |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 A.甲河流量大于乙河 |
| B.平均流速甲河较乙河快 |
| C.甲河含沙量大于乙河 |
| D.甲河水位年季变化大于乙河 |
该区域是当今世界香蕉的主要产地,导致其香蕉产量大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A.高度发达的工业 | B.先进的技术条件 |
| C.距发达国家近,市场广阔 | D.高温多雨的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