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网络祸害不了文学
西贝先生
作家麦家在“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文学沙龙上言辞激烈地指斥,“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给我一个权力,我就要灭掉网络”。(《北京青年报》3月9日)
看到这则新闻,愤愤之余额手称庆,亏得麦家也就一码字匠.若假以权力,网络临灭顶之灾也未可知。
在我的心里,一直认为作家担负着世间所有的人文关怀,以侠骨柔肠妙手文章立于世。虽然作家的笔下也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但冤冤相报,砍砍杀杀,要死要活的血腥战事与远离权力的笔杆子们基本无缘。至于丢掉笔,拿起枪的则另当别论。麦家的“豪言”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一些作家的心里未必是安宁恬静的。虽然他们与权力无缘,但对权力充满了渴望,所以他会口出暴力的言语。
诚然,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发表作品已经不是作家的专利,任何一个粗通文墨会上网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觅得一处自己的习作园地.且可以在想耕作时,把自己的心情、感悟、一日简单如流水式的生活记录下来,或者转载抄来的文字贴上去,供自己或者拥趸者欣赏。这本来没什么,网友的写作也不见得就是文学创作,兴致所至率性而为,自寻乐意而已。在大量的文字中,有价值的,被读者认可的,与传统文学还算合拍的文字的确不多,可以拿出来刊印成书发行的更少。这样的文字占用了不少网络资源,对于这些东西,网络经营商倒没说啥,作家麦家却不乐意了。
网络写手写得好不好,与文学靠不靠边,原本也没有要谁来操心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事情,麦家喊打喊杀,发狠要灭掉,所为何来?我想,如果说读者是一块蛋糕,那么网络写手和传统作家在争抢同一块蛋糕。只有争夺生存权的时候才会发生摩擦,才会水火不容。果然,麦家说了,他去年写了一个短篇,评论界反映很好(评论界的反映是需要怀疑的),但没人看,很痛苦。原来如此。麦家因为自己的小说读者寡,就归咎于网络和网络文学,认为是网络抢了他的读者,砸了他的场子,所以心怀不满。
麦家经历过繁华与荣耀,如今迎来门前冷落的时代。我想不是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减弱了,而是他生活的源泉被过分开发了,又没有得到有效补充,所以作品显得寡味了。他不是去网络中学习,却归咎于网络的侵扰,想置网络于死地,这样对自己的写作又有什么好处?对文学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处?麦家的态度代表了一些体制内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他们对网络欣欣向荣的一面视若无睹,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于纯文学,抱残守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以至于文学之路越走越窄,于是声言文学穷途末路的时代到来了。
须知,文学自我修复和包容功能是不容小觑的,只要不人为设置障碍横加干涉,用麦家所言“灭掉”什么的方式来干扰,文学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下去,这样未必没有前途。而挥着斧头的修正,也未必不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恶果。所以说,网络祸害不了文学,能够危害文学的只有失去节制的权力。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选自2010年4月12日《长江日报》)
.作者认为麦家说出“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给我一个权力,我就要灭掉网络”这样的论断的原因在哪里?(2分) 
.麦家的态度代表了一些体制内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态度。麦家的态度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而本文的作者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4分)
.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3分)
虽然作家的笔下也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但冤冤相报.砍砍杀杀,要死要活的血腥战事与远离权力的笔杆子们基本无缘。
.在阅读短文的基础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分)
材料一:一个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携手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大赛。15家承办网站共收到4万多部参赛小说,符合参赛条件的10777部,总字数超过12亿,作品总浏览量突破31亿人次,单部作品最高浏览量更是超过1270万人次。
材料二:近年来个人博客的成熟和壮大,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写作运动,如今短快结合的微博更是可以让网络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写作。可以说“人人都是文学家”不再只是一个平民梦想!
网络文学与作家的传统文学相比,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您归纳概括。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语言上有些什么风格特点?请举例说明。(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初心”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关乎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请积极参与“学语文•悟初心”主题活动,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画说“初心”】

(1)为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初心”二字的本源,第一小组展示了以上材料。细心的你发现两段“解说”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图一“解说”中“  ”改成“  

②图二“解说”中“  ”改成“  

【读文赏句】

不忘初心

女:什么是初心?可能是一个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也许是一个质朴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智慧。

男:有的初心,走着走着丢失了;有的初心,走得再远,我们依然会坚定地靠近它

女:初心在最开始的时侯,往往简单、朴素,但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

男: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的本心最

近的那颗心。

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第二小组朗诵《不忘初心》,赢得阵阵掌声。请品读朗诵词,找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A.开头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人们对“初心”的思考。

B.画线句中的“;”表示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C.加点词“简单”“慢慢”“起点”“绵延”词性相同,都是形容词。

D.结尾合诵时,应当语调激昂、铿锵有力。

(3)第三小组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应内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患者自述】

我患高血压已经30多年,或许是“久病成医”的缘故,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我喜欢“指挥”医生开处方,回到家里不看说明书,任意搭配使用药品或者随意加减药品剂量。听人说,服用利尿剂能降低血压,于是我长期服用可乐定加上利尿剂,并且还服用了硝本地缓释片、卡托普利片、替米沙坦胶囊等,而且剂量很大。谁知有一天,我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晕倒在地。幸亏当时身边有人,我被及时送到医院。后来CT显示,患有脑梗塞。原来是由于没有按照说明书规定,有药剂量过大、品种过多,以致血压过低造成的。

【医生建议】

“药能治病也能致命”,关键在于是否安全,合理使用药品,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不安全用药的危险性。

其实,阅读药品说明书是帮助患者认识和了解药品的重要途径。一些人在服药前不看或看不懂药品说明书,给安全用药带来了隐患。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服用前都应该先看明白说明书。尤其是非处方药,人们自行购买使用,并没有医生的指导,而药品说明书提供了指导用药最重要的信息。通过它可以了解药品的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按照说明书用药,才能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和缓解一些常见病症的目的。

【专家提醒】

药品说明书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真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应的药品使用说明文件,一个字、一个符号都不能擅自改动。

任何人使用使用药品都必须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出现医疗纠纷的时候,药品说明书是打官司的依据。

据调查,不读药品说明书是造成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些患者不读说明书,按照以往的习惯用药;有些患者服药受到亲戚朋友的影响,听亲戚朋友推荐用药;还有一些人不看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随意增药或减药,稍有好转就停药或频繁更换药品。这些行为都有潜在风险。所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养成服药前读药品说明书的习惯。

【漫画天地】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围绕“吃药不能自作主张”搜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漫画天地】的三幅图,揭示了某些药品说明书存在哪些问题?

(2)你参加学校所在社区召开的“医疗与健康”座谈会。会上阿姨说:“吃药还得看说明书,太麻烦了。比如那些不用处方就能买得常用药,凭经验吃就没问题。”其他人也纷纷点头。你要向刘阿姨及在场的居民宣传阅读药品说明书的重要性,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围绕话题,从以上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100﹣150字。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题目。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怎样跟父亲提这样的事情。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看着父亲在昏暗灯光下的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

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非常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佳作欣赏课上,晓琦同学饱含深情的朗读了《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引得在场的同学纷纷落泪。

(1)文中画线句“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朴实的话语表现了父亲此时复杂的心情。请用第一人称,以父亲的口吻描写当时的心理活动。

(2)这篇文章在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形象刻画、情感体现等方面都有亮点,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写作提示:①赏析时请避开文中画线句;

②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重要的一手

一位大作家的弟弟,想学习哥哥写作的窍门。哥哥让他一同出海钓鱼。

钓了好多天的鱼,弟弟烦了,问哥哥:“你不是要教我写小说吗?可你一点都没有教。”

“那现在开始教吧。我问你,你钓鱼的时候,什么时候最激动?”

“钓到大鱼时。”

哥哥摇头说:“我的意思是,你钓到大鱼的整个过程中,哪一会儿最让你激动?”

弟弟仔细回忆着。

哥哥启发他:“你想想,是鱼猛地一咬钩子的时候,是往上拽的时候,还是把它装到网里,它乱跳乱蹦的时候?”

弟弟想着,说:“当它咬到钩子,鱼线猛地绷紧。就在绷紧的那条线上,一溜水珠往下掉的时候,我最激动。”

哥哥微笑着说:“你懂得怎样写作了。你就写最让你激动的那一溜水珠,写好写细,那是最扣动心弦的一刻,抓住它,其余的也就好办了。”

弟弟后来回忆说:“哥哥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手……”

(1)文中弟弟学到的“最重要的一手”指的是什么?

(2)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写作”为话题展开了讨论。

小宇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多留心,多观察,写作时才有话可说。”

小雯说:“在我看来,平时多读书,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

小欢说:“关键是要有真情实感,把心里想的自然而然地写出来,就是好文章。”

小玥说:“我觉得写文章要有细节,如果写钓鱼,就把那‘一溜水珠’写细了,这样的文章肯定精彩。”

小灵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

请从以上对话中选择你最认可的一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冯立,是赫赫有名的清华“书神”。

冯立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读完一百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从一个主题入手,或谈谈读书所得,或谈谈阅读技巧,最后还要为这一百本书评选出一个前十名的最佳榜单。《在千山万水间枕典席文》《经典的力量》《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碎与读》……这些都是冯立写在每一个“百本大关”的感悟和总结。从大一结束时制定读书计划开始,转眼已是历史系博士二年级的他完成了第十七个一百本读书计划,仔细算一下,相当于一年读二百多本书,平均三天两本。这样的速度,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望尘莫及的,更别提长期的坚持的坚持了。

在想象中,这样一个读书“大神”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还有可能有些“呆气”。然而在咖啡馆见面时,他与所有普通的清华同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蓝色的运动上衣,鼓鼓囊囊的旧书包,梳不平的头发,略微有些胖,笑眯眯的。

当他谈及读书的缘起,也似乎有些普通。只是觉得大学过了一年有些荒废,想看看能读多少本书,没想到上大四上学期就提前完成了三年读完三百本的目标,一读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一开始他按照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生必读书单看了几本,很快就发现,人不可能按照书单一本一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刷到某个成就而读书,读书时顺其自然的,一本接一本。如果你对某一本书感兴趣,可以找到相关的书来看,还可以找书中提到过的其他书来看,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看书的体系,找到自己搜罗好书的方式。

(1)冯立成为“书神”,不仅因为阅读量大,还因为有他自己的读书方法。你对其中哪一条印象最深?请把它写下来。

(2)许多人惊叹于“书神”冯立的阅读速度之快,但也有人对这种读速度有不同的看法。请联系下面任意一则或几则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50字)

【链接材料】:材料一:读书方法通常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

材料二:比起读书形式和阅读数量,实在的内容和深入 的思考更重要。

材料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注释】:①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必再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