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网络祸害不了文学
西贝先生
作家麦家在“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文学沙龙上言辞激烈地指斥,“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给我一个权力,我就要灭掉网络”。(《北京青年报》3月9日)
看到这则新闻,愤愤之余额手称庆,亏得麦家也就一码字匠.若假以权力,网络临灭顶之灾也未可知。
在我的心里,一直认为作家担负着世间所有的人文关怀,以侠骨柔肠妙手文章立于世。虽然作家的笔下也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但冤冤相报,砍砍杀杀,要死要活的血腥战事与远离权力的笔杆子们基本无缘。至于丢掉笔,拿起枪的则另当别论。麦家的“豪言”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一些作家的心里未必是安宁恬静的。虽然他们与权力无缘,但对权力充满了渴望,所以他会口出暴力的言语。
诚然,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发表作品已经不是作家的专利,任何一个粗通文墨会上网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觅得一处自己的习作园地.且可以在想耕作时,把自己的心情、感悟、一日简单如流水式的生活记录下来,或者转载抄来的文字贴上去,供自己或者拥趸者欣赏。这本来没什么,网友的写作也不见得就是文学创作,兴致所至率性而为,自寻乐意而已。在大量的文字中,有价值的,被读者认可的,与传统文学还算合拍的文字的确不多,可以拿出来刊印成书发行的更少。这样的文字占用了不少网络资源,对于这些东西,网络经营商倒没说啥,作家麦家却不乐意了。
网络写手写得好不好,与文学靠不靠边,原本也没有要谁来操心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事情,麦家喊打喊杀,发狠要灭掉,所为何来?我想,如果说读者是一块蛋糕,那么网络写手和传统作家在争抢同一块蛋糕。只有争夺生存权的时候才会发生摩擦,才会水火不容。果然,麦家说了,他去年写了一个短篇,评论界反映很好(评论界的反映是需要怀疑的),但没人看,很痛苦。原来如此。麦家因为自己的小说读者寡,就归咎于网络和网络文学,认为是网络抢了他的读者,砸了他的场子,所以心怀不满。
麦家经历过繁华与荣耀,如今迎来门前冷落的时代。我想不是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减弱了,而是他生活的源泉被过分开发了,又没有得到有效补充,所以作品显得寡味了。他不是去网络中学习,却归咎于网络的侵扰,想置网络于死地,这样对自己的写作又有什么好处?对文学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处?麦家的态度代表了一些体制内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他们对网络欣欣向荣的一面视若无睹,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于纯文学,抱残守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以至于文学之路越走越窄,于是声言文学穷途末路的时代到来了。
须知,文学自我修复和包容功能是不容小觑的,只要不人为设置障碍横加干涉,用麦家所言“灭掉”什么的方式来干扰,文学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下去,这样未必没有前途。而挥着斧头的修正,也未必不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恶果。所以说,网络祸害不了文学,能够危害文学的只有失去节制的权力。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选自2010年4月12日《长江日报》)
.作者认为麦家说出“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给我一个权力,我就要灭掉网络”这样的论断的原因在哪里?(2分) 
.麦家的态度代表了一些体制内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态度。麦家的态度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而本文的作者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4分)
.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3分)
虽然作家的笔下也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但冤冤相报.砍砍杀杀,要死要活的血腥战事与远离权力的笔杆子们基本无缘。
.在阅读短文的基础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分)
材料一:一个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携手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大赛。15家承办网站共收到4万多部参赛小说,符合参赛条件的10777部,总字数超过12亿,作品总浏览量突破31亿人次,单部作品最高浏览量更是超过1270万人次。
材料二:近年来个人博客的成熟和壮大,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写作运动,如今短快结合的微博更是可以让网络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写作。可以说“人人都是文学家”不再只是一个平民梦想!
网络文学与作家的传统文学相比,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您归纳概括。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语言上有些什么风格特点?请举例说明。(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四)阅读《金色花》,回答问题。
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五彩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
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而挺拔,每一根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空气。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_______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是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我真不知道,它会怎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以后,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神奇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我想起过去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有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美丽的金色花。
它并非只是一朵宁静亮丽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联系上下文,在文章划横线的地方填上恰当的词语
“我”开始“不喜欢”“不关心”仙人掌的原因是什么?(2分 )
文中交代海棠、月季、文竹,有何作用?
结合上下文说说“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一句中“奇迹”指的是什么?2分

(三)阅读《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回答下列各题。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个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她发现儿子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在差生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②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已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联系上文,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感受
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②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你觉得文中妈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她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答:
听老师说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妈妈为什么不着急反而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妈妈教育孩子应该诚实,可文中的妈妈对儿子一再说“谎”,你认为妈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答: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②“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③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画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的道理。
第③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科学不怕挑战》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绿》和《囚绿记》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甲)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写于1924年)
(乙)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陆蠡,写于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孤岛”)
下面对两段文字中有关“绿”的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对梅雨潭水“绿”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B.乙文借对常春藤之“绿”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希望、快乐的追求。
C.甲乙两文都直接倾吐自己对绿的喜爱之情,都想从“绿”中汲取精神力量。
D.甲文与乙文不同的是,甲文通过写“绿”表现一种刚健美,而乙文表现的是忧郁美。

作者是如何通过想像来突出梅雨潭之绿的“奇异”之处的?(可直接引用原文)


乙文中哪三处地方可以读出作者对绿的喜爱?请简要概括。


茅盾以“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来评价小说《百合花》,曾卓以“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来评价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请你也当一回小小评论家,选择甲文或乙文,也以“”的句式写一句评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评语:
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