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14分)
读书贵有疑
胡忠伟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读《孟子》中的一句“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再看朱熹的注释:“褐,贱者之服,宽博,宽大之衣。”他十分纳闷——因为生长在南方,偶见的“衣褐者”多是富贵之人。“名虽褐,而实则绒(细羊毛织品)也。”于是,他向老师质疑:“褐乃贵人之衣,胡云贱者之服?既云贱矣则当从约,短一尺省一尺购办之资,少一寸免一寸缝纫之力,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再询,则顾左右而言他。李渔颇感失望,疑问数十年未解。直到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塞外天寒地冻,牧民自织牛羊毛以为衣,皆粗而不密,其形似毯,所以“人人皆褐”。可是牧民为什么不知节约物力人力,一律穿那“宽则倍身,长复扫地”的“毯”式服呢?原来这种服装是日当蓝衫夜当被的,“日则披之服,是夜用以为衾,非宽不能周其身,非衣不能尽覆其足”。
这应是“学贵疑”的很好的事例了。读书做学问,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不会有进步的;书上说什么,不懂装懂,更是难有出息的。
有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破疑释疑。学问学问,当然是既“学”且“问”的。“问”是钻研,是“学”的深化;只“学”不问,容易埋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昏庸里。“问”是知识长进的一种方式,无所谓“羞耻”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惑而不从师,终为惑矣”。
惑能从师,固然是好事,但做学问终须自己动手动脑,才有所得,否则我们便与留声机无异了。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都是经验之谈。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更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有一个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里头,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学问,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
古人读书尚疑贵思,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还未能了解的,思考与质疑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滞。那种食而不化,只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于学问有所长进。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6日).作者在文中具体阐述了怎样的观点?(2分)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3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作者以“读书贵有疑”为题目,不仅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启人心智。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质疑”的方法。(2分)
.作者认为:“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请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3分)
阅读曾业桃的《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A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B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昧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像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C“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和自行车的单杠上,显得那么温馨;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黑暗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D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哪四个场景?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⑴平日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节日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生病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上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给文章加上批语。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⑴我选()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选()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⑥段划波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赵燮的《磨难》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磨难有如一种锻炼,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体能,一方面却又强身健骨。
②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古时的斯巴达青年,迫于风俗的压力,每年都要在神坛上承受笞刑,以增强忍受磨难的耐力,这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因素。
③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痛苦时,内心多是坦然的,磨难使他好像刀剑磨出锋芒;被动承受磨难的人,在为磨难所煎熬时,内心多充满惶惑,磨难使他仿佛卵石愈见圆滑。
④过多的磨难,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或许是件幸事,诚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中国的近代史已把这一点昭示得清清楚楚。古人言:多难兴邦。这只是一种狭义上的真理,而不是广义上的真理。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他的小说《失去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地名——香格里拉。后人多把香格里拉喻为世外桃源。
⑤遗憾的是,人们命运中的香格里拉总成虚幻,而生命中坦塔罗斯式的磨难却是百分之百的真实。
⑥就人生而言,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因此,若想做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则是磨难少一些更好;若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则不妨多经历些磨难。
⑦人的容颜往往和磨难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⑧磨难能使人优秀。如果既想成为优秀,又想远避磨难,这样的事情几乎是极少可能发生的。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③自然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经受磨难而获得成功。请为上文补充一个这样的实例。
阅读《钓鱼岛》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①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东海后的突出部分,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钓鱼诸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和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总面积约6.344平方公里。钓鱼诸岛周围的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
②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年可捕量达15万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海的一个渔场。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是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这个海峡港湾中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③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钓鱼诸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它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东海南部的中心地带,是外海进入中国的跳板。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钓鱼岛都是战略要地,无论是中国东出还是日本南下,钓鱼诸岛都是一个咽喉要道。它可以成为保卫我国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也可能被日本利用,阻碍我国统一,对我国东部沿海和台湾地区造成威胁。
④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在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钓鱼岛?(4分)
第②段划线句子里的“自古以来”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请写出下面的链接材料补充和印证了原文哪些内容。(3分)
【材料一】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海底石油储量巨大。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约在737亿桶至1574亿桶之间。有人曾经预言,钓鱼岛附近水域的石油资源储备量相当于“第二个中东”。
【材料二】1785年,日本出版了著名学者林小平所著的《三国通览图说》一书,共有五张地图,这些地图制作精细,与现代制图法一样以颜色划分区域。日本部分用淡
绿色,而中国部分是用粉红色来表示的。以色区分,国与国之间的分界自然一目了然。就在这图上,也标明了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的位置,其颜色与中国福建、浙江相同,都是粉红色的。
阅读孙道荣的《信赖》,完成文后题目。
黄昏,几个男孩子,在小区的草地上玩耍,不时听到他们快乐的叫声。
一个胖胖的男孩,拘谨地站在一边。他们不带他玩,因为他是“傻子”。有时候,他们的球踢到路那头了,他们就喊他:“傻子,帮我们去把球拣回来。”他就像得到命令的士兵一样,乐呵呵地跑去拣球。球拣回来后,他们继续玩,他则张着嘴巴,站在一边有滋有味地观看。偶尔帮他们拣下球,或者帮他们递下饮料。他很乐意做这一切。
男孩子们玩倦了。有个男孩提议,玩背摔吧。就是一个男孩往后摔下去,另外几个男孩用手臂搭成梯接住。大家轮流来做,比比谁最勇敢。
提议的男孩先做。男孩站在一个小土坡上,闭上眼,身体笔直地向后倒去。在即将完全倒下的时候,另外几个男孩的手臂,牢牢地将他接住了。
大家齐声喊好。“傻子”羡慕地看着他们,兴奋地哇哇直叫。
又一个男孩站了上去,在往后倒之前,不放心地回头对伙伴说,你们千万接住哦,别丢手啊!众人答应。男孩犹豫着,慢慢倒了下去。
又是一阵掌声。“傻子”崇拜地看着他们,拼命地拍手。
男孩们一个接一个站在土坡上,勇敢地往后摔倒。在即将倒地的瞬间,被伙伴们牢牢地安全地接住。
有个男孩忽然看了一眼站在一边的“傻子”,然后,和其他几个孩子嘀咕了几句什么。男孩们向“傻子”招手,示意他过去,问他,你愿意来做一次吗?
“傻子”不相信地张大了嘴巴,激动得连连点头。
“傻子”学着他们的样子,站在了土坡上。然后,A.在众人“一二三”的呼喊声中,毫不犹豫地向后倒去。
站在他身后的男孩子们,突然抽回手,一哄而散。“傻子”胖胖的身躯,重重地摔在了草地上。
片刻的沉静。“傻子”哇哇哭了起来。
从附近的居民楼上,飞快地跑下一个中年男人。他是“傻子”的爸爸。刚才,他站在自家的阳台上,目睹了这一切。
男孩子们吓得四处逃散。
都是一个小区的孩子,“傻子”的爸爸认识他们。
晚上,“傻子”的爸爸一家一家去敲门。男孩子们看到“傻子”的爸爸找上门来,都吓得躲进房间,不敢出来。他们想,完了,“傻子”的爸爸一定是来找家长告状的。
“傻子”的爸爸一遍遍地向男孩的家长说明事情的经过,家长们听了之后,一边向“傻子”的爸爸道歉,一边就要将孩子揪出来揍一顿。“傻子”的爸爸阻止了他们。他对他们说,自己只有一个请求,就是请你们的孩子明天黄昏再到草地上,和自己的孩子玩一次背摔游戏。家长和孩子们都答应了“傻子”的爸爸。
第二天黄昏,几个男孩子又聚集到小区的草地上。“傻子”和他的爸爸,也过来了。看到男孩子们,“傻子”往爸爸的身后缩了缩。
男孩子们继续玩背摔游戏。最后一个,轮到了“傻子”。
“傻子”躲在爸爸的身后。爸爸蹲下来,和他交流。男孩子们也鼓励他再玩一次,并承诺绝不逃开,绝不松手。
B.“傻子”迟疑地站在了土坡上。“一二三”,在爸爸和众人的鼓励声中,“傻子”闭上眼睛,慢慢地向后倒去。
众人的手,稳稳地接住了“傻子”。在众人的臂弯中,“傻子”哈哈大笑。
“傻子”的爸爸搂着儿子的头,激动地对男孩子们说,谢谢,谢谢你们还给他信赖。围绕着“背摔”游戏,“傻子”对男孩子们的感情发生着变化,请用简明语言概括出来,
完成下表。
事件 |
旁观游戏 |
受邀参与 |
遭到捉弄 |
重玩游戏 |
感情 |
惊喜、信赖 |
善于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请找出文中至少三组对比。
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的A、B两个句子。
作者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读者哪些人生启示?(写出两点,4分)
阅读《海光》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海上过夜的人们,常有机会欣赏绚丽的海光。海光,是海洋生物发出光亮的自然现象。有趣的是,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从细菌到鱼类,从小虾到乌贼,都有这种发光的代表。
②细菌小得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面貌,可是它却出人意外地利用呼吸氧气的机会,借助这一生理反应,放散出蓝绿色的光彩。科学家把发光细菌收集在一个瓶子里,挂到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的光学大厅里,把整个大厅照得通亮!这一奇特的“细菌灯”使参加博览会的人们目瞪口呆。
③比较高级的发光生物,采用细胞外发光。它们有特殊的发光器官,能够产生发光物质。发光时,将这些东西排泄到海水里,把海水“染成”浅蓝色的“发光水”。小虾中的磷虾,身上有十来个发光器,可以受它自己的指挥,随意发光,可向不同的方向照射。试想,一尾磷虾点十盏灯,几百几千尾磷虾的灯火齐明,那不正如银河里的繁星在闪耀着异彩吗!
④海洋生物发光,有的是它们呼吸时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如细菌;有的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如小磷虾、糠虾等,个子小,体力弱,没抵敌武器,只好突然发光把敌人照得“眼花缭乱”,自己抓住良机逃之夭夭。
⑤有的生物发光,是为了给自己照明,寻找食物,同时也引诱喜欢光亮的生物游拢过来,捕而食之。比如,生活在海底的安康鱼,头大似钟,口大如斗。头顶上有一根由背鳍的鳍条演化而成的“钓竿”,伸到头部前面来。“钓竿”末端是发光器,能发出诱惑力很强的光芒。附近的鱼儿经不起这种引诱,满以为是“一盘美餐”,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前来,只见安康将“钓竿”往嘴边一抽,倒霉的鱼儿便身不由己地被卷吸进去。
⑥还有一些生物把发光作为引诱异性的信号。如发光多毛类动物中的裂虫等,在性成熟时,每逢风和气暖,月儿当空,雌的先破门而出,从海底缓缓升上水面,一路施放火球。雄的早就睁大眼睛窥视着上面水层,一见火球升起,知道是伴侣在召唤,便争先恐后冲上去,举行“灯光婚礼”。
⑦海洋生物发出的光,热量消耗少,发光效率高。日光灯、霓虹灯、高压水银灯、电视机的荧光屏、手表上的荧光字码盘等等,都是受到海洋生物发光的启示研制出来的。选文②③两段介绍海洋生物发光的哪两种方式? (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简要概括海洋生物发光的原因。(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从海洋生物发光获得启示。其实大自然给人们的启示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