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 B.墨家“兼爱”思想 |
| C.儒家“礼治”思想 | D.墨家“非攻”思想 |
历史学者郭蕴静认为:“历来任何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身的地位,在对外关系方面(无论政治或经济)制定的政策、措施,都带有限制性。”以下各项说法可为这一观点提供历史依据的是
①明朝推行“海禁”政策
②中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③德国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④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A.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
| 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 |
| C.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
| 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
|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
|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
|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
|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