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日爵房,一日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有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
A.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 | B.法国的共和制 |
C.美国的两党制 | 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
“从历史上看,一种政治力量的衰落,往往首先从政治思想上衰落开始。一个社会的衰落,则往往是以精神的颓废为肇因的。”这表明( )
A.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的主观世界发展的过程 |
B.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
C.主观努力的程度将决定社会的兴衰存亡 |
D.主观世界的改造,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图为发展中的广东)之所以要强调加快推进改革,是因为( )
A.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实践,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C.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
D.开放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物质性特征 |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充分说明( )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
D.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这反映了(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和手段 |
B.认识是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生的 |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
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马克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从一场科技革命到“最糟糕的发明”说明了( )
A.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
C.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
D.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