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儒家学说到汉代被注入新的血液,是指()
A.提出了“人定胜天”观点 | B.取得了独尊地位 |
C.提出了“大一统”主张 | D.吸收了道教思想 |
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①社会正处于巨变时期②各国竞争与政治变革的需要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④儒家思想尚未取得正统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为()
A.有利于结束兼并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
B.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
D.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哪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老子 |
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所反映出的问题是()
![]() |
1970年 |
1992年 |
32个发展中国家 |
108美元 |
279美元 |
21个发达国家 |
3129美元 |
22185美元 |
A.生产力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B.发展中国家实力迅速增长
C.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迅速增长
D.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受到极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