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弧洲最西化的国家 |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
“斯大林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运动)。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你认为这一观点
A.不可采信 | B.符合史实 | C.值得商榷 | D.观点模糊 |
下面是“中国国内总生产结构”表。表格数据实质上反映了
1914—1918年平均 |
1933年 |
|||
生产额 |
比重(%) |
生产额 |
比重(%) |
|
制造业(近代制造业) |
8.5(1.3) |
17.56(2.69) |
11.77(4.54) |
19.07(7.36) |
农业 |
29.9 |
61.78 |
35.23 |
57.09 |
商业服务业 |
10.1 |
20.66 |
12.52 |
20.29 |
A.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B.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C.商业和服务业发展D.经济的近代化趋势
从下面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
A.环境污染逐渐减轻 | B.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
C.社会革新速度缓慢 | D.英国人口迅速增加 |
明英宗时期开始规定,南方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六布政赋税中,一部分米麦实行纳银征收的方式。成、弘年间,白银已是江南地区的通用货币了。明末钱庄已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理放款。此外,若干小规模兑钱铺和钱米铺在农村相当活跃。上述材料表明
A.货币经济已占据主要地位 | B.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
C.白银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D.国家的税收以货币为主 |
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持国家财政 | B.小农经济出现 |
C.私田大量开垦 | D.耕作技术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