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把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扩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刺激居民消费 |
B.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
C.减少货币供应量,减缓通胀压力 |
D.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紧缩 |
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各地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列入当地课题研究规划,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中。国家重视教育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作用,是因为
①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③教育是文化继承和创新的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B.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社会发展 |
C.中国传统思想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
D.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
从文化自身传承而言,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思想运动 ④政治制度的变革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十一届全运会闭幕式上第一首歌曲便是《有朋自远方来》,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也正是出自孔子论语中的经典,在第十一届全运会期间,孔子家乡的人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欢迎四方宾朋的开放胸怀。说明
A.传统文化是永恒的 |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D.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 |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能动性活动 |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C.教育能使人们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
D.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