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所示为测定A、B为两个神经元之间电流传递的实验装置,图中ab=cd。用微电极分别刺激b、c处,电流表的变化是 ( )
A.刺激b点,B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无电位变化
B.刺激c点,A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有电位
C.刺激b点,灵敏电流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
B.要及时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以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吸 |
C.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
D.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 |
如图表示细胞中某条生化反应链,图中E1~E5代表不同的酶,A~E代表不同的化合物。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E1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的消耗速率加快 |
B.若E5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B积累到较高水平 |
C.若E3的催化速率比E4快,则D的产量比E多 |
D.若E1的催化速率比E5快,则B的产量比A多 |
为了验证胰腺的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37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1、2中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3、4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叙述正确
A.1、2溶液呈紫色,3、4中蛋白块消失 |
B.1溶液呈紫色,2溶液不呈紫色,3中蛋白块消失,4中蛋白块不消失 |
C.1、2溶液呈紫色,3中蛋白块消失,4中蛋白块不消失 |
D.1、2溶液不紫色,3中蛋白块消失,4中蛋白块不消失 |
图中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 |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
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 |
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
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等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的AB段表明,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
B.如果温度升高10 ℃重复实验,则图中A点的位置将下移 |
C.如果从乙点开始,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中B点会上升 |
D.曲线BC段反应速率不变,说明随着反应浓度的增加,酶已经完全被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