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屈原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②屈原的作品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③屈原的代表作品是《楚辞》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屈原作品的最好评价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③④ |
下列经世致用的思想中,最能体17、18世纪发展潮流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D.工商皆本 |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农民战争也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 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之“屠毒”者、“敲剥”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A.孟轲《孟子》 | B.顾炎武《日知录》 |
C.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D.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
B.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成为普遍的社会规范 |
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明显减少 |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 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 |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