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客观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
A.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中国开始学习、引进外国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
D.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
西方学者评价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A.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
C.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处理国家关系时“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苏联渐趋解体 |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
C.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 D.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B.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
D.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
1978年4~5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外经贸部的干部访问香港;5月,北京成立了一个国务院下属的港澳事务办公室;外经贸部副部长也在当年12月访港,期间促请港督麦理浩访问北京。这一连串举动的主要目的是()
A.将解决香港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 B.认识自身落后以解放思想 |
C.发挥香港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 D.借鉴香港现代化成功经验 |
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