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
|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
|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
|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
|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
|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
| D.《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
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
②印刷业有了发展
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
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孕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指
| A.郡县制 | B.刺史制度 | C.科举制 | D.谏议制度 |
1919年6月28日,德国外长在签订条约后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要我承认我们是这场战争的唯一祸首,我知道那是扯谎!”而远在柏林的德国总理公然指责条约是“杀人的魔锤”。当天,德国许多报纸上纷纷出现了镶着黑框的悼念文章,号召全民复仇。这种现象说明
| A.凡尔赛和约建立在战胜的大国分赃和瓜分的基础上,必然会遭到相关国家的愤慨 |
| B.德国不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而是这场战争直接受害者,因此制裁本身纯属非法 |
| C.战争是列强瓜分的产物,德国军国主义阴魂犹存,制裁激起了德国复仇主义情绪 |
| D.凡尔赛和约必然遭到德国的强烈不满,也为后来法西斯纳粹党的上台埋下了伏笔 |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较为恰当的是
| A.帝国主义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
| B.中国自身特点是决定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 |
| C.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
| D.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应注重从内外双重因素综合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