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端粒在不同物种细胞中对于保持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能延长缩短的端粒(缩短的端粒其细胞复制能力受限),从而增强体外细胞的增殖能力。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活性被抑制,在肿瘤中被重新激活,端粒酶可能参与恶性转化。科学家通过探究DNA载体途径的RNA干扰技术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以寻找一种抑制肿瘤细胞的新途径。
方法思路:
①构建干扰质粒 (插入针对人体端粒酶逆转录酶亚基(hTERT)的mRNA的干扰序列)和对照质粒PSG—CTR(插入不针对人体任何mRNA序列的对照组序列)。
②将空质粒PSG(不含目的基因)、干扰质粒和对照质粒分别感染肝癌细胞。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检测细胞的 。计算细胞凋亡率,绘制肝癌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
(1)完成实验步骤中的空格:
① ;② 。
(2)在构建质粒时,要将质粒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并用 培养基进行筛选鉴定,然后再提取。因此,在构建的表达载体质粒上必须含有 。(3)端粒酶可以通过以自身的 为模板, 为原料来合成端粒DNA。
(4)根据题意请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
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图中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
(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_____个。
(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_,其原因是_______。
下表为某校生物课外小组人工孵化蛙卵的试验记录:
项目 |
水源 |
水量 |
水温 |
水深 |
蛙卵数 |
孵化天数 |
孵出蝌蚪数 |
A组 |
池塘水 |
500mL |
22~25℃ |
5cm |
250 |
4 |
245 |
B组 |
自来水 |
500mL |
13℃ |
20cm |
250 |
8 |
165 |
(1)B组孵化率较低的原因是①;②;③。
(2)如果B组的孵化温度改为22~25℃,再采取哪些适当措施可以提高B组的孵化率?
①。②。
(3)利用A组孵化出的蝌蚪多条,再提供玻璃缸两个、甲状腺激素制剂少量、池塘水及蝌蚪饲料(含正常发育所需甲状腺激素),请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幼小动物发育的作用。
步骤1。步骤2。步骤3。
用一个小纸盒、三株生长在培养皿中的2cm高的玉米苗、透明纸套、黑色环套、黑色不透明小纸套各一个、一盏100w的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装置,验证玉米幼苗胚芽鞘对光敏感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并给出实验装置图和预测的实验结果图。
如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
(1)该实验是 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图解。
(2)该实验是在 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证明 的化学成分。
(3)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 。
(4)依据上面图解的实验,可以作出 的假设。
(5)为验证上面的假设,他们又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中加入DNA酶的目的是 ,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6)通过上面两步实验,仍然不能说明 ,为此他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该实验能够说明 。
为丰富植物育种的种质资源材料,利用钴60的射线辐射植物种子,筛选出不同性状的突变植株。请完成下列问题:
(1)钴60的辐射用于育种的方法属于 育种。
(2)从突变材料中选出高产植株,为培育高产、优质、抗盐新品种,利用该植株进行的部分杂交实验如下:
杂交一
P♀非高产、优质、抗盐×♂高产、非优质、不抗盐
↓
F1高产、优质、抗盐
↓
F2高产、优质、抗盐:高产、优质、抗盐:高产、非优质、抗盐:非高产、非优质、抗盐
9: 3: 3: 1
杂交二
P♀高产、非优质、不抗盐×♂非高产、优质、抗盐
↓
F1高产、优质、不抗盐
↓
F2高产、优质、不抗盐:非高产、优质、不抗盐:高产、非优质、不抗盐:非高产、非优质、不抗盐
9: 3: 3: 1
①控制高产、优质性状的基因位于 对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联会期 (“能”或“不能”)配对。
②抗盐性状属于 遗传。
(3)从突变植株中还获得了显性高蛋白植株(纯合子)。为验证该性状是否由一对基因控制,请参与实验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
①步骤1:选择 和 杂交。预期结果: 。
②步骤2: 。预期结果: 。
③观察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果 与 相符,可证明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