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阎耀明
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年轻人觉得有点那个。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他每天都注意看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写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有。”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了一下。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份杂志看。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街口这地段,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修鞋人说:“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欢。”转眼就修好了。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年轻人没有说话。修鞋人真是多嘴了,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说:“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扔。修鞋人似乎看出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⑥年轻人再次来修鞋时,修鞋人放下杂志,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年轻人颇觉迷惑,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么客气。修鞋人说:“我们是校友。”年请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修鞋人说:“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来修鞋,我见你戴着校徽,知道咱两是一个大学的校友。”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修鞋人。修鞋人说:“我毕业已经两年了。我高你两界,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年轻人似乎一下想起了什么,说:“钉子?对了,是钉子。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钉子就是你呀?你好像写了几首诗,发表在校报上。”修鞋人说:“没错,钉子就是我。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啊,就干起了这个。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有一套,我学来了。”
⑦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修鞋人开始干活儿。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到了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修完了。”修鞋人说:“鞋穿在脚上,所以鞋听脚的。我只会修鞋,不会告诉脚怎么走路。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有听见。”
⑧年轻人拿出钱。修鞋人说:“这次不要钱了。”“为什么?”年轻人问。“不为什么。”修鞋人答。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
⑨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
(有删改)
.本文记叙了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三次修鞋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文中两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的是什么,表现了年轻人一种怎样的心理?
.结合作品,分析修鞋人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从中可以看出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不少于50个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座位和大脑的战争
孟庆德
聪明的基础是什么?聪明的基础是我们的身体。身体冷了,要让暖起来,身体累了,要歇下来。暖起来是好的,歇下来是好的,于是把这好的送给大脑,大脑把好的记住,反过来更好地为身体服务。
记住是人类进化的一大要件。如果记不住,许多轻巧和便宜都会忘却,许多费过力气的事情又要重新做起,许多吃过的亏又要重头再吃,而人类从树上走到平地,势必还得从平地走回树上去。芳香是诱人的,所以鼻子前凸。坐下是舒服的,所以屁股上的肉厚,这可能都是记住的结果。
人类从一懂事就明白了,天地间是充满矛盾的。世上许多可以使身体受用的东西大多在人的身体之外,要想让那些东西服务于人的身体,就要走去把它拿来,一旦走动就会失去坐着的舒服,走去的过程不仅劳累,途中还很有可能遇到麻烦和危险,这些麻烦和危险若是足够大,很可能就会永远终结自己坐着的享受。既要把远方的东西拿来,又不失去坐着的舒服,最好能让别人代替自己迈动双腿,而自己代替那人坐着。于是,人类实现了一次大大的进化,聪明的大脑在这时候诞生了。
有人舒服自在,有人辛苦劳累;有人高兴,有人不高兴。不高兴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向对方学习,也想个办法让自己坐下来,让别人代替自己去走动;一种是颠倒一下世界,把坐着的拉下来,让自己坐到位置上去。前一种方法似乎不多见,后一种方法倒是世上的主要内容。
世界很大,能够提供给人们坐着的地方却不多,能够让人们坐得有质量的地方就更少。面对这种情况,古往今来至少有三种对待方式。一种是走的只管走,等到实在走不动了,才把那些坐着的人拽下来,自己上去坐一会。一种是自己虽然在走,但也不乏一个小小的坐的地方,虽然那坐的地方有些寒酸,不到万不得已,不敢想办法把坐的地方调换一下,万一弄不好,怕连原有的坐的地方也弄没了,这大概也是一种聪明吧。还有一种是已经有了坐的地方,而且坐得很舒服,为了保卫自己这坐的舒服,他在这周围布置了一重又一重的屏障,哪怕这屏障阻碍了人行,妨碍了交通,轻易不肯将屏障拆除。他让那些想要走得顺畅一些和想要来夺他座位的人拿脑袋来撞。
一方要撞,一方不让撞,时间长了,就要流很多血,这样的事情太伤眼睛,也给心脏带来太大压力。能不能把要由人走动去做的事让不是人的东西去做,让大家都能坐下来呢?人类在这里又有了一次进化,一大批聪明的大脑诞生了。
舒服的意愿一旦起了作用,大脑便飞速运转起来。自从大地上有了人,人类还从没有像最近100多年这样聪明,他们聪明到除了芬芳要由自己的鼻子去闻,除了烧鸡要由自己伸手去撕动嘴去咬以外,几乎可以坐着不动了。上帝不如人仁慈,人们正在往极致解放自己,他们把世上的一切都拿来为我所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坐着,他们走路要坐着,飞到天上要坐着,________________,甚至连进行战争都可以坐在那里进行大规模的杀戮。他们在遗忘了自己曾有过一条尾巴以后,很可能会遗忘自己还曾有过双腿。
世上的一切,能够拿来的,都被人们拿来了。人们一边尽可能让自己的身体舒适,一边疯狂进化自己的大脑。他们尽情地饕餮,大力地挥霍,他们拿出他们的机器手,拼命伸向地球。他们不知道,地球也是有身体的,地球的身体若不好受,地球也是会不高兴的。
于是我明白了,聪明,可能也是愚蠢啊。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2期)
聪明与身体有什么关系呢?
写文章常用问句,这篇文章也有,找出来体会其妙处,并把这妙处写下来。
在文中横线上再举三例,说明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坐着。注意语句前后连贯。
文章结尾说“聪明,可能也是愚蠢”,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生活来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打鼓
蔡程书
正月十一,宾州舞炮龙。
舞龙,须有锣鼓相助。
宾州城出名的鼓手数仁义街的瘦五哥。炮龙开光前,炮竹还没有炸响,各条街道锣鼓震天,宾州城里的人都能辨得出哪里是瘦五哥敲出的鼓声。鼓要和锣配合好,瘦五哥的特长就在于能够以自己的鼓点调动锣手和自己配合,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那“咚咚锵”的锣鼓声,被瘦五哥调得高低错落,节奏分明,特别有韵味。只要是瘦五哥打鼓,舞龙的人就有使不完的劲,舞动的龙就“呼呼”作响,格外威风。人们都说,宾州城仁义街的龙舞得最好。
这瘦五哥身高一米八二,体重却不足一百斤,身材瘦得像根葱。但他却能把一面大鼓整夜地擂打得震天响,这应该算是一个奇迹。
今年正月初四,瘦五哥对街道主任说,今年炮龙节我不打鼓了!
“你不打鼓谁打鼓!”街道主任以为瘦五哥开玩笑。
“我真的不打了!”瘦五哥说。
“县领导说,今年省城和其他地方大概有十几万人来观看炮龙,你是宾州有名的鼓手,你不出场怎么行!”
“这样我就更不打鼓了!”
“我扯你的蛋!”街道主任说。
初五后,这瘦五哥就人间蒸发了。“这鸟人哪里去了?十一晚找不见他怎么办?”街道主任急得直骂娘。
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在仁义街,由于有瘦五哥,其他人谁都不敢拿鼓棰。每年,瘦五哥有意让几个后生哥练练手,但只要瘦五哥在旁边,他们拿起鼓棰手就发抖。所以每年上阵就都只有瘦五哥。
“那鸟人真的不见了,肥三仔,你上!这几天先练一练!”街道主任没法了,只好临时点将。
这肥三仔算有些灵性,从初八练到初十,鼓竟然敲出些模样来了。
正月十一傍晚六点,炮龙开光前必须要打鼓,而那瘦五哥还是不见踪影。“肥三仔,上!”街道主任当机立断。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没有了瘦五哥,肥三仔心里就没有了压力,拿起鼓棰就猛擂,竟然也十分顺畅,颇有瘦五哥的神韵。
晚七点,仁义街的炮龙顺利开光。
肥三仔毕竟是新手,炮龙开光后舞了半条街,肥三仔就感觉腰酸手软,鼓声渐渐软弱。好在今年有大量外地来客参与,放炮的人特别地多,万炮齐轰,震耳欲聋,所以炮龙一直亢奋,舞手们都不在乎鼓声。
晚十点多,已尽兴的外地游客渐渐退去。炮声有了一些稀疏。这时,炮龙听不到鼓声,锐气大减。龙头蔫了下来。
“咚咚鼓咚咚,鼓咚咚鼓咚……”这时,沉默一时的鼓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炮龙好似得到了神力,“呼”的一声昂起龙头,又凌空飞舞起来。
只见一个瘦得像根葱的身影,抑扬顿挫地舞动一双鼓棰,那姿态,比那乐队指挥还潇洒十分。
龙舞宾州,亢奋到正月十二清晨。
第二天,街道主任狠狠地朝瘦五哥的背上擂了一拳:“刁仔,你临阵打退堂鼓,你想丢我面子啊!”
瘦五哥也朝街道主任的背上狠狠地擂了一拳:“刁仔,该退堂就退堂,该出手也出手了,我丢你什么面子了!”停了一会,瘦五哥悠悠地说:“人们都习惯于该出手时就出手,可是就有人不知道该退缩时就退缩的道理!”
“你又想说我?”街道主任有些不高兴了。
“说你又怎么样!”瘦五哥不看主任的脸色,“其实,一条街,就是一条龙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0年第7期)
会读书的人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有同学读完这篇小小说后,归纳瘦五哥性格特点只用一个“怪”字。那么瘦五哥“怪”在哪里?抓住这一特点来写,目的是什么?
作批注,是很好的读书方法。请根据示例,给下面句子作批注。形式当然可以不拘一格啰!
示例:今年正月初四,瘦五哥对街道主任说,今年炮龙节我不打鼓了!
批注:故事起波澜了。这瘦五哥是说说而已吧,他不会真的如此吧!但愿如此。
⑴初五后,这瘦五哥就人间蒸发了。“这鸟人哪里去了?十一晚找不见他怎么办?”街道主任急得直骂娘。
批注:
⑵这肥三仔算有些灵性,从初八练到初十,鼓竟然敲出些模样来了。
批注:
⑶晚十点多,已尽兴的外地游客渐渐退去。炮声有了一些稀疏。这时,炮龙听不到鼓声,锐气大减。龙头蔫了下来。
批注:
文章两处描写瘦五哥不堪入目的外貌,请找出来。作者是在贬损瘦五哥吗?为什么?
第二天,街道主任狠狠地朝瘦五哥的背上擂了一拳:“刁仔,你临阵打退堂鼓,你想丢我面子啊!”——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写出了街道主任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轰”的一声炮响了,这时船员们的欢呼声混杂在一起。炮弹打中了,正打在动物身上,但是并没有给它致命的打击,而是从它圆圆的身上滑过去落在二海里远的海中。“真怪!”老炮手暴跳如雷,说,“这混蛋的身上一定有一层六英寸厚的铁甲!”“该死的东西!”法拉古舰长喊。追逐又开始了,法拉古舰长弯身对我说道:“我要一直追到我们的船爆炸为止!”“对,您对!”我答。人们只指望这动物筋疲力尽,它总不能跟蒸汽机一样,永远不感到疲倦。然而它一点也不疲倦。这么多时间过去了,它并没有显出一点疲劳的样子。再说,我们是应该表扬林肯号的,它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了这次恶斗。我估计,在11月6日这倒霉的一天里,它所跑的路程不下五百公里!黑夜降临了,阴影笼罩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这时候,我以为我们的远征结束了,我们永远不能再见到这个古怪的动物了。可是我错了。晚上十点五十分,电光又在战舰前面三海里的海面上亮起来,还是跟昨天夜里一样辉煌,一样强烈。那条独角鲸好像是停着不动。也许白天跑得累了。它睡着了,它随着海水荡漾。这是一个好机会,法拉古舰长决定利用这次机会。他发出命令。为了不至把敌方惊醒,林肯号减低速度,小心谨慎地前进。在大海中碰到睡着了的鲸鱼,因而胜利地攻击它们,这并不是希奇的事情,尼德?兰也不止一次在鲸鱼昏睡的时候叉中了它们。加拿大人又到了船头斜桅下,走上了他原来的岗位。战舰慢慢地前进着,一点声息也没有,离这动物三百七十米左右的时候关了气门,船现在只凭本身余下的气力走动。船上连呼吸声也听不到。甲板上绝对沉寂。人们距白热的焦点不到一百英尺了,光度更强起来,照得我们的眼睛发昏。这时候,我伏在船头前面的栏杆上,看见尼德?兰在我下面,一手拉着帆索,一手挥动他锋利的鱼叉。就和这睡着的动物距离不过二十英尺了。忽然,他的胳膊使劲地一伸,鱼叉投了出去。我听到鱼叉发出响亮的声音,像是碰上了坚硬的躯壳。对面的电光突然熄灭,两团巨大的水猛扑到战舰甲板上来,像急流一般从船头冲至船尾,冲倒船上的人,打断了护墙桅的绳索。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
(选自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为什么说那条独角鲸是“古怪的动物”?

“在11月6日这倒霉的一天里”,为什么说这一天是倒霉的?
“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后来,“我”怎么了?请简要概述。

(三)母亲的三句话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和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心要乐观。
语言品味。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如何理解?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
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两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二)《那树》
①那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时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都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③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④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⑥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夜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选文前5段描写了“那树”的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
“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日本福岛核泄露引发全球核电安全大讨论,结合《那树》一文所表达的观点,你认为人类在对付现代文明造成的灾害时,该有怎样的态度?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
B.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作者对它怀有深情,但它最终却遭受人类的算计。
C.那树虽然很久以来一直为人类默默奉献,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它早晚必然引颈受戮。文章既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也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本文用语形象生动,而且充满感情,如“屹立不动”“炸开的火焰”“雨后滴翠”“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等都生动地描述了那树的形象,感人至深。

E.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