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而萧至忠数责论次①无功,又仕偃蹇②,乃奏记求罢去。因为萧至忠上书,言著史之“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萧至忠得书,怅惜不许。楚客等恶其言诋切,谓诸史官曰:“是子作书,欲致吾何地?”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会其子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读《史通》,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取材于《新唐书》)
注释:①论次:编写。②偃蹇:困顿艰难。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2)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
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
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岳阳王为会稽太守,引寄为行参军,迁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又转中记室,掾如故。在职简略烦苛,务存大体,曹局之内,终日寂然。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及城陷,遁还乡里。张彪往临川,强寄俱行。寄与彪将郑玮同舟而载,玮尝忤彪意,乃劫寄奔于晋安。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陈武帝平侯景,寄劝令自结,宝应从之,乃遣使归诚。承圣元年,除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及宝应结昏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常居东山寺,伪称脚疾,不复起,宝应以为假托,使烧寄所卧屋,寄安卧不动。亲近将扶寄出,寄曰:“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所纵火者,旋自救之。宝应自此方信之。
②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宝应览书大怒。或谓宝应曰:“虞公病笃,言多错谬。”宝应意乃小释。亦为寄有民望,且容之。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扞秦但泣而已。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初,沙门慧标涉猎有才思,及宝应起兵,作五言诗以送之,曰:“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宝应得之甚悦。慧标以示寄,寄一览便止,正色无言。慧标退,寄谓所亲曰:“标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终。”后竟坐是诛。(节选自《南史 陈书》)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玮尝忤彪意()(2)及宝应结昏留异()
(3)旋自救之()(4)后竟坐是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乃劫寄奔于晋安寄乃因书极谏 |
B.曹局之内言说之际 |
C.作五言诗以送之慧标以示寄 |
D.寄微知其意宝应资其部曲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
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沙门慧标的五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虞寄在陈宝应叛逆过程中的做法及态度。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①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②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③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遑遑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④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子云:扬雄,西汉辞赋家;仲淹:王通,隋代人。、根据第①段划线句,概括吴充的文章特点。(用自己的话)
、可填入第②段“□”中的虚词,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A奚 B岂 C胡 D盖、在第②段画线句中划出停顿处,用“/”标出。
、本文虽为书信,实际上是一篇观点鲜明的文论,请写出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用文中的话)
、第③段划线句含有两种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贾说
苏轼
①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茹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
②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色。倘佯旧都,踌躇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歔。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顾。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
③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④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何独梁贾哉!、解释加点字:
(1)茹杏实、海藻()(2)则唾而不顾()
(3)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4)前之丑稍稍复故()、翻译下列句子:
(1)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
(2)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本文第②段划“”的句子刻画梁贾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分别分析。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薙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节选自《新唐书·陆羽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言有僧得诸水滨诸:之 |
B.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名:取名 |
C.太守李齐物见,异之异:认为……奇异 |
D.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忤:触犯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
B.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
C.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
D.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身世凄凉,自幼被弃在水滨,始终不知父母是谁。 |
B.陆羽生长于寺庙,按照《易经》上的卦而自起名和字。 |
C.陆羽经历坎坷,勤奋苦学,成为朝廷器重的学者和官员。 |
D.陆羽率性而为,不慕名利,是古代清高士子的典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