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父亲
①父亲是3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⑥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⑦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了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待,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⑨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gān gà。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第①段“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第④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将“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中的“贴身”两个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
、第⑩段运用了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和_______的写作表现方法。本文通过“妻”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性格特点,反衬出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性格。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父亲的手握在母亲的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琢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④“要喝水吗?”母亲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⑤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父亲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父亲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母亲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母亲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也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吹了一口神奇的气,什么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开始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⑪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⑫母亲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册改)
(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明线:
暗线: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4)选文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请结合语境分析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
(6)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千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与敌战斗频繁,又遇严重旱灾,白花花的盐碱地颗粒无收;日军还放水淹地造成水患,导致痢疾、霍乱等瘟疫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从来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项事业、件工作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于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行动。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拥有一颗对人民和国家的赤子之心,オ能在一次次“咬牙”坚持中,不畏“山重水复”,最终迎来“柳暗花明”。“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采就一头扎进办公室。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咬紧牙关全身心地投入,就会内心笃定、毫无畏惧、成就伟业。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型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这段文字作为论据放在选文哪一段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1961年,杰出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在国家迫切需要核武器研究人员时,毅然放弃了自己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毫不迟疑地说:“我愿以身许国。”随即便奔赴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极其艰苦的戈壁荒漠,十八年隐姓埋名,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VR/AR技术“助力”舌尖上的安全
①当人们对早些年的三聚氰胺、苏丹红还记忆犹新的时候,大米遭镉污染、脚臭盐”又出来考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向来就没有走出过消费者关注的核心。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该如何保持对新鲜食品的辨识度?就让VR/AR技术来“助力”我们舌尖上的安全。
②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増强现实技术(AR)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简单来说,VR技术就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硬件设备,实现一种人们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虚拟幻境,即把人的意识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AR技术即指看到的场景和人物一部分是真,一部分是假,是把虚拟的信息带入现实世界中。VR讲究的是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而AR讲究的是现实世界的登加虚拟世界,实现“虚实结合”,技术实现难度远大于VR。
③VRAR走进展会。通常消费者很少有机会去了解食品生产的过程,因此会对食品安全一直持怀疑态度。VR技术的工作就是要帮助那些持怀疑态度的消费者找回对食品的信任。目前,很多展会上的企业都会专门开辟“食品安全VR展示体验区”,这种体验区也成为各地举办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展览、展示的一项重要展区。消费者可以通过VR虚拟视频中对企业的食品生产线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展示,来了解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关。例如:在VR体验区,人们可以通过VR头显进入“无人蒸饺工厂”,一探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无人化自动生产线,看看蒸饺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一一“和面、做饺皮、放饺馅”、片刻,一个个精美的饺子就被生产出来了,时间之短,速度之快,让人叹为观止!VR头显就像一面“魔镜”,能把你带进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些新技术不仅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同时还能向人们传播食品安全知识。
④VRAR走进校园。在昆明,同学们通过VR、AR技术方式一边玩一边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在“VR安心厨房一食品安全体验区”,同学们佩戴VR设备后,眼前就出现了真实的家庭生活场景,可以在里面做菜。通过实践,同学们知道了要保持手的干净和清洁、生熟分开;在“AR从农田到餐桌一一食品可追溯体验区”,同学们只要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只小动物就出现了,接下来要依次给小动物喂食、打疫苗、递进屠宰场到最终成为食物,绘画生动,流程科学,一玩就上手,一学就能了解食品生产的全过程。
⑤在福州市的4所小学里,通过VR、AR形式的体验让食品安全教育更高效。学校以儿童食品安全移动体验营的模式进行,分为食品可追溯、营养膳食、食品安全、综合体验等主题体验区。在体验区内,学生们通过VR技术模拟厨房场景,学习菜品搭配与油盐食用等质房食品安全知识,还通过AR技术了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以及食品可追湖对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作用。
⑥在食品安全检查的培训中,有专门为学生开设的VR培训课程,让学生接受与食品安全检查员相同的职业培训。学生戴上VR头显,仿佛置身于食品制作中心,模拟安全检查的操作流程,充满沉浸感的VR课堂为学生创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也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更好的“实践”经验。
(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日新月异”在文中的意思是。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好处?
(3)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③段加点词“重要”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
A.VR讲究的是现实世界的叠加虚拟世界,实现“虚实结合”。而AR讲究的是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技术实现难度远大于VR。
B.VR设备可以让人眼前出现逼真的生活场景,身临其境般地动手“实践”,让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变得更轻松。
C.AR技术有助于人们了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以及食品可追溯对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作用。
D.VR技术已经应用于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检查的培训中,能让学生接受与食品安全检查员相同的职业培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儿子去美国留学的前一夜
①母亲显得非常兴奋,她的大儿子要去美国留学了,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国门留学的人。此刻,她在帮着儿子检查旅行箱,保证儿子带齐了所有该带的物件。
②“儿子,你带针线了吗?我在你包里没看到啊。”
③“没有,妈,带针线干吗?”
④“你衣服要是在那边坏了,好自己补一补嘛。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能够不带过去呢?”
⑤“好吧,你塞进去,但你放了也没用,我不会用的。”
⑥母亲从衣橱里拿出了几团棉线,有黑色的、绿色的、红色的、白色的,她将一团团棉线分别别上一根细针,然后打包好放进了我的行李箱。
⑦“儿子,你行李箱里的布鞋呢?昨晚我给你检査箱子的时候还在,怎么现在不在了?”
⑧“我早上拿出来了。行李箱已经装满东西了,再装就会超重。”行李箱中其实还能装不少东西,只是我不想要这几双土气的布鞋。
⑨“一双鞋能添多少重量?儿子,把鞋都放进去,鞋是我今年春天的时候新做的,棉花也是新采的,肯定保暖,你带过去穿着一定舒服。”
⑩“那就放一双吧,我到美国不会穿布鞋。”
⑪“还有,你要不要带点吃的?我特地到田里捕了不少黄鳝、泥鳅,用陈年的木头锯出的未曾熏好了要不要放些进去?哦,对了,家里的剁辣椒你最爱吃,在美国不一定有,也带几瓶吧。”
⑫“妈,我不是跟你说了吗?飞机上不允许带吃的,尤其是肉,过海关的时候查得严。”
⑬“那些烘干的长豆角、黄瓜皮、白辣椒和蕨菜总没问题吧?你都塞点,免得没带过去你又后悔。”
⑭去美国那天,我们一家人吃完早餐,围坐在一起聊家常,可是话刚起了个头,却又撂了下来。一家人沉默地坐着,等待从村里进城的汽车。母亲似乎有什么话想和我说,但欲言又止。她再次拉开我行李箱的拉链,简单地査看了一下,又合上了,然后走进厨房,倒了杯温水,递给我。我摇了摇头,告诉她我已经喝饱了水。“你就不用瞎忙活了,干吗不坐着?”我的语气中带着几丝不耐烦。于是,母亲把水放下,望着窗外晨光照耀下的村落。
⑮村中的汽车站很简单,就是在路边立了一块牌子,牌子旁边是一条很深的水渠,初秋时候菱角刚好成熟,深绿的菱角叶上沾着露水,在清晨的微弱光线下,看起来十分漂亮。家人提着行李来到汽车站旁。几个乡邻背着锄头在田埂上除草,看着我们一家人都提着行李就问谁要远行。
⑯“我的大儿子。”母亲的回吻里充满了自豪。她告诉他们,她的儿子要去美国,那个只在电视新闻里听说过的国家。
⑰很快,一辆汽车拖着扬起的灰尘,驶入村中的公路。我朝汽车看了看,而母亲在此刻却将视线移到了我的身上。她想笑,却又有点伤感。
⑱母亲并不知道该说什么,那些动情的离别赠言,她只在电视剧里看过。她笨拙地握住我的手,尽管这个动作在她看来显得那么不自然。我显然也感受到了这份不自然,故意说要去提包,顺手用开了她的手。母亲大概明白我的意思,于是,她也弯腰去帮我提包。母亲和我就这样提着本可以放在地上的包,静静地等着汽车到站。
⑲“儿子,你还记得菱角是什么味道吗?现在正是采菱角的时候。”母亲指着水渠边的菱角问。
⑳“当然记得呀。这是小时候我们经常吃的零食,怎么会忘了呢?”我笑了笑,“我上次吃菱角还在上大学之前,一转眼已经过去四年多了。”
㉑“你想不想吃几个菱角?美国吃不到。”我点点头,但感觉来不及了。
㉒“你等等我,我这就去弄几个来。”话音还没有落,母亲放下包,朝水渠边跑去。她趴到地上,想用手抓住靠近岸边的菱角叶,可她的手不够长,怎么也够不着。我看了便阻止道:“我下次回来再吃吧。”母亲根本听不进我的话。
㉓乘客已经陆续上了到站的汽车,我一个人站在车门边,看着母亲正努力拔菱角的背影。“妈,算了吧,我上车了。”我喊着。
㉔母亲急了,她站了起来,脱掉鞋子,抓住水渠旁边的草,一点点滑进了水渠。“哗啦!”母亲踩进了水渠的深泥巴里。我听到响声,惊讶地回头,只见母亲在齐胸的泥巴水里走着,碰到水渠里长熟了的菱角便抓进手里,扯掉菱角叶,在水渠里洗了洗,便朝着岸上扔了过来。“几子,快捡几个大的赶紧上车去。别看我,朝我看千啥?我待会儿回家换身衣服就好了,你快点捡几个菱角上车去!”
㉕我满眼泪水地站在车旁,看着还在水渠中笑着的母亲。我想告诉母亲自己有多么爱她可是,乡里孩子很少会用“爱”这个字,即便是母子之间。
㉖我不知该和母亲说些什么,捡起菱角,在裤脚擦掉了沾在菱角上的泥巴,用牙齿咬掉了硬売,把菱角掰成两半,跑到母亲身边,递了一半给她。母亲站在水里接过去咬了一口,我站在岸上咬着带汁的另一半菱角。
(1)送儿子去美国留学的前一夜,母亲帮儿子检査旅行箱时具体做了哪些事?
(2)选文第⑰段中母亲为什么“想笑”却又有些“伤感”?
(3)揣摩选文第⑱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选文第㉔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品析选文最后一段的妙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作者孔子文涵,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直线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析选文②~⑤段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