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利用下列装置及试剂组装一套装置。
其流程是,先制取纯净干燥的Cl2(不收集),后试验干燥的Cl2和潮湿的Cl2有无漂白性。
(1)按气体从左向右流向将各装置依次连接起来(填字母序号):
a接 ____ _ _____ 接h 。
(2)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E装置的作用是 ,F装置的作用是 。
(4)C瓶中的现象是 ,B瓶中的现象是 。以上事实说明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 。
实验室常利用甲醛法测定(NH4)2SO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4NH4++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时,1 mol(CH2)6N4H+与 l mol H+相当],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I:称取样品1.500g。
步骤II:将样品溶解后,完全转移到250 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Ⅲ:移取25.00mL样品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 min后,加入1~2滴酚酞试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
(1)根据步骤Ⅲ填空:
①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则测得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水未倒尽,则滴定时用去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
A.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B.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④滴定达到终点时,酚酞指示剂颜色由色。
(2)滴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若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50mol·L-1则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8分)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大、偏小、无影响)
(4)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
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不相等”),
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下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装置D中仪器②的名称是。
(2)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应选择装置(填代表装置图的字母,下同);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选择装置;从碘水中分离出I2,选择装置,该装置的主要仪器名称是。
(3)实验室中制取的Fe(OH)3胶体中常常含有杂质Cl-离子。可用的方法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杂质Cl-离子。
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然后关闭活塞b,……
(1)已知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该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常温下制氯气。请用双线桥法标出此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若该反应中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氯气体积共0.112 L,则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还需补充的操作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5)D中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写出下图中序号①~④仪器的名称:
①;②;③;④;
(2)仪器①~④中,使用前必须检漏的。(填仪器序号)
(3)分离碘水中的碘应在(填装置序号)进行和操作。
(4)现欲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成浓度为0.5 mol/L的稀硫酸100mL。
①所需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取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_mL。
③下列操作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用量筒取浓硫酸时俯视 |
B.将浓硫酸倒出后,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倒入烧杯中 |
C.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后,立即转移 |
D.定容时仰视 |
E.颠倒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但未加水至刻度线
④本实验最费时间的是将稀释后的硫酸冷却至室温,为节省时间,简单易行的加快稀硫酸冷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