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干细胞的三个发育途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A细胞形成的B细胞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 能力,A细胞到C细胞
的过程是由 控制的。
(2)若D细胞是胰腺细胞,则结构⑦所起的作用是
(3)A细胞分化成D细胞的根本原因是
(4)若D细胞是正在衰老的细胞,则细胞中结构⑧发生的变化是 。
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为,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倍。
(3)图2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填序号),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成分为。
(4)分析上表,你认为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________,乙病属于____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E.伴Y染色体遗传病
(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__,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___。
(3)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___,患乙病的概率是________,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4)若Ⅲ11是21三体综合征患者,则其可能是由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的卵细胞和________的精子受精发育而来,这种可遗传的变异属于染色体________的变异。
(5)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与母亲年龄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①适龄生育 ②基因诊断 ③染色体分析 ④B超检查
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②③
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右图表示在20℃条件下,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A、B植物相比,受到影响较大的是______植物。
(2)当光照强度为a时,比较A、B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A、MB和有机物合成速率NA、NB的大小,结果应分别为MA______MB、NA________NB(填“>”“<”或“=”)。
II.科学家通过对绿色植物转换CO2的研究中知道: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绿色植物对外界CO2的转换为定值(实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外界CO2量×转换率+呼吸作用CO2释放量);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 的CO2来自于外界与呼吸作用两方面。已测得呼吸作用释放CO2为0.6umol/h,现用红外测量仪在恒温不同光照下测得如下的数据,实际光合量用葡萄糖表示。
外界CO2浓度(μmol/h) 实际光合量(μmol/h) |
1.2 |
2.4 |
3.6 |
4.8 |
|
光照强度(klx) |
1 |
0.1 |
0.1 |
0.1 |
0.1 |
2 |
0.27 |
0.44 |
0.61 |
0.78 |
(3)从表中数据的对比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当光照强度为1klx时,实际光合量都为0.1μmol。原因是。
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当实际光合量0.27μmol/h时,植物从外界吸收CO2为μmol/h,植物对外界CO2转换率为。
(4)设外界CO2浓度为6.0μmol/h,则该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量为μmol/h。
Ⅰ.某班级组织全班学生利用暑假开展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B-b控制)的调查活动,具体调查结果见下列表格。请依据题意回答:
家庭类型 |
Ⅰ |
Ⅱ |
Ⅲ |
Ⅳ |
总计 |
婚配组合 |
□ ×○568 |
□×●4 |
■×○45 |
■×●3 |
620 |
男性子代 |
□403 ■18 |
□0■3 |
□25 ■4 |
□0 ■2 |
455 |
女性子代 |
○425 ● 0 |
○3 ●0 |
○26 ●5 |
○0 ●2 |
461 |
分别表示健康男女 ■●分别表示患病男女
(1)据图中调查结果分析,可推断此遗传病为性遗传病,此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第Ⅰ组家庭的子代性状分离比并不是3:1,是因为其父母基因组成为。
(3)通过调查与统计,此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在男性中发病率约为%,在女性中发病率约为 %。
(4)测序结果表明,此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相比,其模板链中某段的GCG突变为GAG,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5)研究发现,致病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与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完全相同,但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内能促进某种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据此推测,正常基因很可能是通过控制 从而控制人体性状的。
Ⅱ.2013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77例,其中16人已死亡,禽流感再度备受关注。医学界正在致力于研究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由于来源于小鼠体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不很理想。科学家决定采用基因敲除术将小鼠的 Ig 基因敲除,代之以人的 Ig 基因,然后用 H7N9 病毒去免疫小鼠,再经杂交瘤技术即可产生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下图是某科研机构的实验方案。请回答:
(1)此处基因敲除技术的受体细胞不是小鼠的受精卵,而是小鼠的细胞,经技术处理后的该细胞,再重新植入小鼠脾脏中增殖。
(2)小鼠B淋巴细胞用B表示,小鼠骨髓瘤细胞用A表示,在培养液中,用灭活的动物病毒作促融剂,培养液中共有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两融合)
(3)第一次筛选是选出型的细胞(用字母组合表示),筛选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抑制骨髓瘤细胞DNA的复制,而B细胞DNA复制虽不受影响,但增殖能力很有限,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借助B细胞DNA复制的途径,继续增殖。此种培养基称为培养基。
(4)将能产生抗H7N9病毒的杂交瘤细胞在动物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其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相比,特有成分是。
(5)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者,这种诊断运用了杂交技术。
(6)有人设想,能否利用经H7N9病毒免疫后小鼠效应T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大量生产单克隆干扰素,用于H7N9禽流感患者的有效治疗。你觉得该方法
(可行/不可行),因为
Ⅰ.下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一段时间后,甲→丁四组中的组空白琼脂块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这是因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特点是,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2)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上述运输特点,应选择甲→丁四组中两组做对照实验。若选用另外的两组做对照,虽然在理论上也可说明生长素的运输特点,但与前一组相比,不能排除重力因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运输的影响。
(3)事实上,即使实验中的空白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但用一般的理化方法也很难检测出来。可将实验后的普通琼脂块分别放在玉米的胚芽鞘上,如果胚芽鞘能够生长,则说明该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Ⅱ.(12)分析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在探究有些物种人类想消灭却消灭不了,而另一些生物想保护又保护不了的原因时发现,生物大体上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力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材料二:科学家还发现,影响种群的数量的因素很多,但大体分为两大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
(1)熊猫和蟾蜍的生活史对策分别为对策、对策
(2)熊猫有灭绝的危险,可采取的措施有:①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食物资源,控制其的数量,这样可以增大;②建立人工繁育中心,以提高该濒危动物的 和幼崽的;③在两个种群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以保护该濒危动物种群的基因库。
(3)据材料推测,r对策的生物种群数量易受 制约因素影响,如蝗虫大发生的规律时往往是,第一年洪灾,第二年干旱,容易造成蝗虫大发生,就是佐证。而k对策的生物种群易受制约因素影响,如许多哺乳动物种群当种群密度过大时,资源匮乏,往往容易爆发传染病。
(4)如要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 法,如要调查该草地野兔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