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①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造物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绝百卉,盖兼所重也。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其人咸跅弛②自喜,于曹偶③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先生为待诏,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上相杨公以召入,先生见独后。杨公亟谓曰:“生不知而父之与我友耶?而后见我?”先生毅然曰:“先君子弃不肖三十馀年,而以一字及者,不肖弗敢忘也,故不知相公之与先君子友也。”竟立弗肯谢。杨公怅然久之,曰:“愧见生,幸宽我!”至是杨公谋欲迁先生而先生愈迫欲归至三上疏得致仕御史请留先生为翰林重朝论韪之。
(节选自王世贞《文先生传》)
[注]①要间:大体上。②跅弛:放荡。③曹偶:同辈。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诡:妄言 |
B.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贽:礼物 |
C.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薄:迫近,靠近 |
D.上疏乞归,不报报:上报朝廷 |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惜其掩于艺灌夫受辱于居室 |
B.庄公读而奇之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C.至则殁三日矣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D.恸哭且绝,久之乃苏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学士大夫认为文徵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的出众的道德品行,但是作者以上天对星辰、雨露等态度为类比,认为人们评价文徵明时不应该重德轻艺。 |
B.小时候文徵明并不出众,到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明;长大以后他勤奋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学业精进。 |
C.文徵明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郡里的同僚凑集了几百金资助他办理丧事,文徵明认为如果接受将有污先父清廉之名,因而没有接受。 |
D.文徵明不仅刻苦读书,还广泛地求师交友,他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和擅长书画的祝允明、唐寅等人交往,使他在德艺两方面日益精进。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至 是 杨 公 谋 欲 迁 先 生 而 先 生 愈 迫 欲 归 至 三 上 疏 得 致 仕 御 史 请 留 先 生 为 翰 林 重 朝 论 韪 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
(2)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
C.君子亦有穷乎穷:贫穷 |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担心、忧虑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B.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C.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D.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生命危在旦夕,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
C.子路、子贡和颜回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三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假使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与议。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1),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问:“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1)不殊:没死。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 |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
D.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2)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 |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 |
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复平越、独山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罢遣所募兵。亏饷巨万,乃陈五百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众泣曰:“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间,令击河北宋景诗。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又明年,迁布政使。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再干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时捻①趋海澨,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莱河,宝桢会军蹙之。六年,东捻走濰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亦褫②职留任。先是东军守濰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宝桢复屡疏相诋,于是上益责鸿章忌刻纵寇矣。明年,西捻趋定州,近畿震动。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北援,捻遂南溃。是役也,朝廷遣宿卫之旅出国门备寇,统兵诸将帅皆获谴让,而上独以宝桢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
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光绪二年,代吴棠署四川总督。 成都将军恒训覈覆堤工,亦摭及盐运病商民、流弊大,宝桢抗辩。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至之日,亲迓于郊。自是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云。子五人,体常尤著名,官广东布政使。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①捻“捻”即“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②褫:剥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诎:穷尽,匮乏。 |
B.坐法再干议干:干预,干涉。 |
C.宝桢会军蹙之蹙:逼迫,逼近。 |
D.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著:登录、登记。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宝桢散尽家财招募壮士拱卫乡里,在遣散壮士时,他直言亏钱的饷银无法偿付,大家有感于丁宝桢毁家纾难的无私付出,纷纷放弃饷银离开。 |
B.丁宝桢早年宦海浮沉,多次被贬,曾因与捻军长期对垒时修筑防御工事不利,被革职留任,因为直言上谏,保护了王心安,却使皇帝错误处罚了李鸿章。 |
C.同治七年,西路捻军进攻到京城附近,丁宝桢率领一千骑兵,三千步兵,火速北上,转战数地,收复失地,得到皇帝的屡次褒奖,加官为太子太保。 |
D.丁宝桢性情刚正严明有威严,不屈服于权贵,磨砺自己清廉的节操,家无余财,后世说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经常把他和沈葆桢放在一起称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
(2)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选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从:使跟随,率领。 |
B.文方成草方:刚刚。 |
C.微指左公处微:暗中。 |
D.无俟奸人构陷俟:提到,说。 |
以下各项,都表示左光斗“忠毅”的一组是()
①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面额焦烂不可辨③乃奋臂以指拨眦
④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⑤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⑥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A.①③⑥ | B.③④⑥ | C.④⑤⑥ | D.③⑤⑥ |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左光斗负责京城一带的学政,一次在一座古寺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书生,这个人就是史可法。 |
B.左光斗非常赏识史可法的才华,考试中当面判定史可法为第一名,并且认为以后能继承自己志向的,除了自己的儿子外,就只有史可法。 |
C.后,左光斗受到魏忠贤的陷害,被关进东厂监狱。史可法化装成一个打扫垃圾的人,到狱中去探望。 |
D.当左光斗知道探监的是史可法,他怕史可法受到牵连,怒不可遏,言词严厉地把史可法赶出牢房。 |
把文中划线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⑵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