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清玄小时候的坎坷经历培养了他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他成为台湾最高产作家的主要原因。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爱玛仕是名牌,就值这个钱。
D.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是让他们的心灵美丽起来的途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在林清玄看来,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认为,“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他的这一观点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根之魂
——夏祭黄帝陵
郭保林
我读过东山魁夷的名画《根》。那是怎样一幅震慑灵魂的画卷啊!整个画面是一棵庞大无比的树根,没有躯干枝叶,只是裸露的根,虬虬蟠蟠纵横交错,你撕我咬,纠缠错节,苍老雄健,坚韧倔强,辐射出强大的生命力、磅礴的创造力和所向披靡的进取力!
走进苍苍莽莽的黄土高原,走进蓊蓊郁郁的松柏林中,走进中华民族“人文之初”的黄帝陵,我不由想起了那幅名画《根》。
地方志记载:“上古,黄帝崩,葬桥山。”传说黄帝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出生,所以民间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他所居桥山,定名“桥国”,他驾崩时乘坐天帝派来接迎的巨龙升天,民众挥泪相送,但怎么也挽留不住,撕拽下一片衣襟,葬埋在桥山,这便是“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
看黄帝陵最好先拜谒轩辕庙。远远望去,一座翘檐飞瓴青砖碧瓦的古典建筑,气势恢宏,巍峨于一丘土山上。巨大的黑漆殿门横镶蓝地金字的匾额“人文初祖”,笔迹端庄古拙,赫然耀日。
走进大殿的后院,令人震惊的是“黄帝手植柏”,那简直是世上罕见的巨柏,柏树之王!粗大的躯干瘦节累累,树皮斑斑驳驳,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依然苍郁蓊然,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它本身就是一部生长着的历史,或者说是中华文明史的另一个版本。
轩辕庙大殿前面的院子里,竖着历代皇上祭祀黄帝陵的勒石碑碣。每当国家发生战争,或者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胜利,抑或是新皇登基,总忘不了到老祖宗陵前祭祀,祈愿祖宗保庇。辛亥革命胜利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自撰写祭陵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离开轩辕庙,向西不远处便是举世闻名的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桥山。漫山遍野是巨大的松柏树,林涛轰鸣,苍苍莽莽茫茫。那树根深扎于大地,树梢直薄云天,庞大的根系支撑着参天巨树。我漫步在陵前的柏树林里,呼吸着古树粗犷的气息,北国是属于树而不属于花的世界,这里蒸腾着阳刚的氤氲,弥漫着皇天后土的浑厚凝重之气,我想只有这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峨峨巨柏,参天之木;只有这巍巍巨树才能撑起这寥廓的天穹!
陵园管理者是一个老汉,典型的陕北高原农民的装束,他用扫帚清扫着树丛下的落花败叶。我坐在一块石头上,邀老汉聊起天来。
老汉说,“黄帝是神啊……黄帝年轻时也是干庄稼活出身,黄帝,就是黄土地呀!”老汉的话语无伦次,但一句话:黄帝,就是黄土地!却如雷贯耳,我的心颤栗了,是啊,是黄土地孕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离开土地,人类还能繁衍发展吗?水有源,树有根,这苍莽辽阔的大地,是我们祖先,是我们人类生存繁衍的产床啊!五千年的古老的华夏民族从这里出发,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双手抹去脸上汗水,用泥土涂上伤口,血汗相伴,浇灌着初辟的瘠田,一寸土地,一把血泪,开垦复开垦……几千年的艰难开拓,艰苦卓绝的劳作、挣扎、厮杀、冲击、繁衍、发展……终于从远古走到今天!
那莽莽苍苍的松柏树,正是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
(选自《现代散文》有删节)
16.文章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
答:
17.(1)文章多处写到黄帝陵的松柏,这些松柏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这些松柏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18.(1)老汉说:“黄帝,就是黄土地呀!”听了这话,“我”为什么感到“如雷贯耳”,“心颤栗了”?(2)联系上下文来看,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话?
答:
19.文中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和孙中山先生祭陵辞,各有什么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父 亲
张俊纶
父亲死的时候,我六岁。
父亲得的是伤寒。家里没有钱为他治病,请来巫医。巫医踮起一只脚,举着剑,剑柄上缀着纷纷铜钱。我还记得巫医口中念念有词,摇晃剑柄一片铜音的情景。
父亲担任过生产队长,也做过大队的水利技术员。有一杆水平尺,棕木,极沉实方正,横平面上有一滴水,竖平面圆眼儿上也有一滴水,只有接触的物体完全平正,一滴水方悠悠居中,这是父亲存世的唯一遗物。我常把水平尺拿在手上把玩,或去测量堂屋的地面。母亲说,这是你父亲做技术员用过的,是用来测量沟塍河堤的,你测量堂屋有什么用啊。
母亲常对我谈起父亲的善良和温和。父亲对于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我依稀记得父亲是圆脸,较少胡子,冬天里鼻子尖是红红的。母亲说,他的脚板常常开裂,塞得下一粒黄豆,赤肉涩涩的。他一年四季穿一双草鞋,草鞋都是他自己用稻草辫编织的。
我记得父亲在禾场里赶磙。“磙”指碾压稻谷的石磙,石磙套上框,由耕牛拉着旋磨儿,而耕牛须得有一个人牵引指挥,这个人的工作就称为“赶磙”。父亲手里好像有一根细柳条儿,有一下无一下轻轻抽打着。我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来,冲着父亲高喊“张经标”,父亲的名字。那时的农村,儿子喊父亲的名字是忤逆,轻则吃骂,重则挨揍。然而父亲却没有生气,他脸上带着笑朝家里方向高喊:“你姆妈耶,听见没有?你的小儿子骂我呢。”喜欢之情溢于言表。
他曾无数次把我顶在头上,然而我只记得两次。一次是在曾王村看电影,电影的内容是一次激烈的战斗,有高亢的呐喊和噼噼啪啪的机枪声,我的目光那么高远,银幕一无遮拦,我看得惬意极了。这大约是我人生难得惬意的时光之一吧。一次是去姜家湾求符水。姜家湾在湖心洲子上,有一株大枥木树,神树,树叶上滴落的雨水和露水,称为“符水”,据说包治百病。从我们墩上到姜家湾,要穿过几里长的稻田。稻子正是低头散籽的时候,田野上一片清香,田界子两旁布满了半垂的稻穗和蓬蓬的马绊草,父亲的草鞋走过时有唰唰唰的响声。我骑在父亲的头上,无边的稻田铺展着金黄,像一幅画。
母亲说,父亲夸过你的话也不记得了?我们家的饭碗,白瓷的,上面有一只蓝雀,翅膀是开展的,你小时候用铅笔在纸上照着描,描得像,你父亲欢喜得不得了,逢人说我小儿子乖,我小儿子乖。在稻田里扯草时也说,在禾场里“开场”时也说。我对他说,自夸自,无意思。他说,我是夸我儿子,不是夸我自己,怎么是自夸自呢。
父亲只读过两个月的冬书。所谓“冬书”,就是利用冬闲的时候读书,这是农家穷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之一。父亲有相当的悟性,不仅一手毛笔字写得好,而且还会四六骈俪文。小时候我见过他在箩筐上大写的一个张字,一气呵成,墨气淋漓。现在这只箩筐是早已烂朽无存了。前不久我听说世纶兄弟家有父亲手录的家谱,还有一篇序文,我欣喜不已,连忙去看,然而世纶兄弟翻箱倒箧却没有找到。站在世纶兄的房间里,我沉默了很久很久。
我永远记得父亲温暖,无奈,凄楚的目光,那时父亲奄奄一息,祖母和母亲把我抱到他的跟前。他看着我,目光穿透了我的胸膛,一直到现在,那种透力仍然有增无减。大约是在第二天,父亲就在无声无息中死去,那年他四十二岁。祖母大哭,雪一般发髻全部散开,像一朵大白花,怒放在父亲冰冷的房间里。母亲哭喊着“我的姊妹”,声音嘶哑了。江汉平原上女人哭男人都喊“我的姊妹”,“我的姊妹”是一个女人对男人最后的挽歌,也是妻子将丈夫送往天堂的凄婉的安魂曲。
每年清明,我去为父亲插青,送上几串花花绿绿的清明吊子。清明时节应当是雨纷纷的,然而,没有下雨,是我站在父亲的坟前,泪如雨下。父亲的早逝,使我过早地走向人间风雨,风雨淋湿了我飞行的翅翼,我无比仓皇,却在仓皇中锤炼自己,坚强自己。我现在也为人父,我像一株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儿子没能在风雨中接受洗礼,这不知是不是我的责任和罪愆?我自以为给了儿子很多,其实儿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
他得到的只是 ▲ 
(选自《散文》2007年第9期《亲人三题》)
16.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父亲的早逝,使我过早地走向人间风雨,风雨淋湿了我飞行的翅翼。
 答:
17.父亲去世后,文中有这样的描写:“祖母大哭,雪一般发髻全部散开,像一朵大白花,怒放在父亲冰冷的房间里。”这段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4分)
 答:
18.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这个形象所具有的“美德”特点。(4分)
答:
19.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我现在也为人父,我像一株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其实儿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请根据文意说明“儿子真正得到”的可能是什么?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怎样的意图?(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意的栖居(节选)
张晓惠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香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的向着夏日的太阳。
曾在浙浙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青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经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中探出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的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橙黄橙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要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块哪怕是缺损的,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的却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近了悠悠的岁月。
小时侯,住在机关大陡的我们是多么的钦美住在这些小巷的同学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进藏打游击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现出她诱人的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绿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棕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走红豆做的眼晴,还有全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
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呈现或是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郡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折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
诚然,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
不得而知。海德格尔呼吁的“诗志的栖居”又顽固的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的小城,常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讲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铜筋水泥火柴盒子——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意味。
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我是那么衷心地期盼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的嬗接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交相辉映,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浙沥,嗅得冬雪的甘甜。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的栖居”。
1、文章写眼前的古巷“无奈的向着夏目的太阳”、“带着两千多年记忆缄默不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二三两段分别写了小巷的哪些方面?这些内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郡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折下来的雕梁画栋论斤处理”这句话能否省去?为什么?

从长安出发
和谷
①从长安出发,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出四塞,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从长安出发,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入历史的长河,或溯源而上,或顺流直下,去寻找今之西安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一种饱满的思想感情。
②我曾躲开罗马威严而阴冷的废墟,绕过喧哗的街市,像一位当地的平民百姓,徘徊在一座地下商场的普通厨具货档间,想购置一件两件美观又实用的瓷碗。一件是敞口的碗,一件像盆儿,肉色的白釉,饰有黄或蓝的色块,点缀着一些简练明朗的小花图案。我用不多的人民币对换来的挺吓人的多少万里拉,买了它作为纪念品。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买了它回去,显然是舍不得用来盛玉米糁吃的,我是在寻找这异域的CHINA对我这么个从长安出发的旅人来说,究竟在意味着什么?老家的耀州瓷,有我与生俱来的思维的资源,它在我幼年玩瓷瓦片的时候,就把一粒坚硬的种子埋进了我的体内。连老家一字不识的老汉,也会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话,当然他们并不完全明白罗马的准确含义,但知道这个词语所能表达的喻义。
③从长安出发,我们很容易走到汉朝。我们汉朝的先人,很大气,也朴素得可爱,当他们第一次极模糊地得知有关罗马的信息时,马上想到的是,罗马可能类似于我们的神州,便不无友好地说,那就叫它“大秦”吧!这是一个极具中国化的命名。我的乡党张骞尚不知罗马,班超的二次西行,认识了这个西方大帝国。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土地上长出的茂盛的桑叶喂肥的蚕儿吐出来的。无疑,精美的瓷器连同丝绸、漆器、铁器等一起,是从这里出发,从西域经中亚的中路,或从北方经匈奴转中亚入西亚的北路,以及从南海经印度入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抵达遥远的罗马的。
④是的,罗马的商团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间是公元前100年左右。而这更早,《旧约》中便以“西尼”一语称中国了。怎么去考证长安与罗马究竟是谁先认识了谁,似乎并不十分要紧。我们所面对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从长安出发,我们走到了哪里?走出了多远?为什么走?获得的又是什么?一个是柔软的丝绸,一个是坚硬的瓷器,在漫长漫长的历史风尘中,它们在大漠的驼背上,在沧海的帆船上,是以长安的名义、长安的标签、长安的品牌远行的。
⑤我曾留意过海底打捞瓷器商船的消息,那被海水湮没了若干岁月的瓷器是不会变质的,它的破碎应该说是期待和梦想的破碎。打捞上来的也许是瓷的尸骨,也许是旅人的灵魂。我尽管弄不明白它是出自定窑、钧窑、景德镇,还是出自龙泉或我的老家耀州,它在重见日月后所发出的光芒,却使我为之炫目。我会在还乡时去问候故土上的古窑址和依然生生不息的炉火,打听新瓷品的工艺创新和销路行情,并向他们说说有关在罗马购置瓷具的琐事。它肯定已不是我们的泥土和炭火烧制的,它的釉色也没有一方水土的亲切感,但这的确很美,很可爱,让人一样感觉温和。 前不久的丝路之行,我在大漠中的玉门关遗址旁捡到了一小块古瓷片,有黄褐色的釉饰。它又该是谁丢下的,又有多少让人思忖和念想的事情呢?
当今从长安出发的路已似乎不再曲里拐弯,它有形也可以无形,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通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通向众多的人群和无数斑驳而丰饶的心灵。每一次的出发,总让我们感动不已。 选自《散文月刊》、
简析文章为何沿用“长安”这一旧称,却不使用“西安”的今称?
1、第三段为什么说“我们汉朝的先人,很大气,也朴素得可爱”?
2、文章第六段说“当今从长安出发的路已似乎不再曲里拐弯,它有形也可以无形”,“有形之路”指什么?“无形之路“指什么?
3、结合全文,分条回答文末一句“每一次的出发,总让我们感动不已”的具体内涵。

感恩的心
①《韩诗外传》有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时,楚庄王和群臣夜宴。烛灭,有人在暗中引楚王美人衣。美人绝其缨(注:缨,帽带),以告楚王。王乃命群臣皆绝缨,然后举火。后楚与晋战,有一人抗击敌人特别勇敢,楚王问他,他说:“臣,先殿上绝缨者也。”
②每当读到这则故事,在佩服楚王气度的同时,总为古人的义气所感染。以楚王的身份,一怒之下,绝缨者定当人头落地。那绝缨者夜宴过后,醒来自会胆战心惊,但毕竟楚王并不知晓,过去也就算了。可在他心里,这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不报答就永远也不安生。
③也许是古人特别注重以德报德的缘故吧,于是留下了许多千秋佳话。从“衔环”“结草”的神话传说到“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游侠,无不秉承同样一个内涵。对于一个稍有道德的人,做出以上事情,也是情理中的事。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别人有恩于我们的时候,总该想着如何报答才好。
④前不久看过一则报道:一位母亲花了十六年时间寻找两个女儿的救命恩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亲口对恩人说一声“谢谢”。有人问辛辛苦苦找了这么多年,值得吗?朴实的母亲眼含热泪:“如果没有恩人,两个女儿早就没了,可人家连让我说一声谢谢的机会都没有,我这一生心里不安啊!”或者,这位母亲并没有财力去报答那位救了自己女儿的恩人,但还有比这种执着了十六年的心更让人感动的吗?还有这么一家人,意外收到三十万元的馈赠,正当家人疑惑的时候,汇款者出现了。原来,他在十多年前曾是一个流浪儿,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可怜他,给了他十块钱,并劝告他男儿要有志气。乞儿很感动,留下了老婆婆的地址。后来乞儿洗心革面,终于发家致富。他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全凭老太太一句话啊!然而,老太太早已不在人世,善良的家人尽管家境不好,依然不肯收下这笔钱。老太太的儿子说:“如果我收下了这笔钱,就违背了母亲的意愿了啊!”经过协商,用这笔钱为村里修了一座敬老院。这是何等感人的报恩方式啊!
⑤然而,并不是任何事都那么称心如意。我不能说人心不古,然而不讲奉献只有索取心态的人还是占有不小的市场;甚至,做了好事反被嗤笑为傻帽的也不在少数。久而久之,人的心就冷淡了,除了自己,心里想的还是自己。如果人人都这样,还何谈感恩呢?还有更让人心寒的事,有的人自己住华屋丽室,弃父母于不顾,这样的人连畜生也不如了。
⑥或许,真是改革开放了的缘故,总有那么些惹人眼球的东西一股脑儿从国门溜进来。以节日而论,传统的节日一个个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偏偏西方的什么“情人节”“愚人节” “圣诞节”还有更多的什么鬼节之类的流窜进来,唯独没有想过把感恩节引过来。也许,上面的这些节日更有情调,更能满足人们的戏谑心理,更足以赚足腰包,满足个人的私欲。而如果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所有这些都将是徒劳的。
⑦还记得几年前火爆过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本是最正常不过的事。然而,即使是劝导,也难让老人们如愿。宁肯陪同情人“欧洲八国游”也不愿带着父母到市郊走一走的还少吗?连父母养育之恩都不放在心上的人,就更谈上对别人报恩了。
⑧其实,报恩有时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一个微笑,一声谢谢,一个善意的举动……都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心存感激,做起来并不难。但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别人帮了什么忙,因为事情小,觉得不足挂齿,也就看作是理所当然;别人给你让个座,连一声谢谢也懒得说出口。听上去都微不足道,不值得这么斤斤计较。细一琢磨,还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因为久而久之,人心变得麻木,感恩的心慢慢也就萎缩了。人人都失去了感恩的心,那该是一个怎样令人生畏的世界啊!
⑨如果后人在编著这段历史的时候,也还能找到类似“衔环”“结草”这样感恩的事件载入史册,该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
1、第②段“在佩服楚王气度的同时,总为古人的义气所感染”中的“楚王气度”、“古人的义气”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2、文章开头引用《韩诗外传》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①第④段作者写了两个感恩的例子,请简要回答两者的不同特点,并简析这两个事例令人感动的原因?


②第⑧段没有了那些“举手之劳”的报恩,“细一琢磨,还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为什么?
4、简析全文在内容安排上的突出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