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①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②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终日力战,用命前驱,斩首捕虏。上功③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④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
[注]①阃:外城之门;②私养钱:私人赡养家属的俸钱;
③上功:呈报功劳;④首虏:砍下的首级和俘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辇过郎署过:经过 | B.鄙人不知忌讳鄙:卑鄙 |
C.皆自用飨士飨:犒赏 |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获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
B.上乃卒复问唐曰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
C.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
D.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匈奴为患,孝文帝希望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来辅佐自己,但冯唐认为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难以得到孝文皇帝的重用。 |
B.冯唐的直言不讳令孝文帝很没有面子,盛怒之后的孝文帝还是虚心的向冯唐请教诸如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
C.冯唐以对比的方式,以李牧前后不同的遭遇说明帝王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帮助自己建立功勋和霸业。 |
D.魏尚因故意虚报军功而被责罚,冯唐认为皇帝刻薄寡恩。孝文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派冯唐前去赦免了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位。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②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注】汲汲营营:急急忙忙,来来往往的样子。形容忙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弥:久长 |
B.而散亡磨灭亡:丢失 |
C.鸟兽好音之过耳也好:喜欢 |
D.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恃:依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B.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 其孰能讥之乎 |
C.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D.亦因以自警焉置杯焉则胶 |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第一段把“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并列为不朽之因,但第二段又讲“言不可恃”,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译文: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 温 舒 传
王温舒,阳陵人也。少时椎埋①为奸。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督盗贼,杀伤甚多。稍迁至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其治复效河内,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义纵为内史,惮之,未敢恣治。及纵死,徙为廷尉。而尹齐为中尉坐法抵罪,复为中尉。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辨,至于中尉则心开。督盗贼,豪恶吏尽复为用。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②大豪。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说,拜为少府。徙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行中尉,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它奸利事,罪至族,自杀。温舒死,家累千金。
(节选自《汉书·王温舒传》)
注:①椎埋:盗墓。②焄:同“熏”,以火烟熏炙。此指胁迫。③宛军:指讨伐大宛的军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论:商议 |
B.舞文巧诋下户之猾 舞:玩弄 |
C.有势者为游声誉 游:宣扬 |
D.温舒请覆中尉脱卒 覆:审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温舒阴险狠辣的一组是
①少时椎埋为奸 ②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③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 ④即无势者,视之如奴⑤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大豪⑥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
A.①②③⑤ | B.②③④⑥ | C.②③⑤⑥ | D.①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温舒所治郡县少有偷盗之事,显出安定之态。盗贼不敢出入他所管辖的地区,他的做法强化了当地的治安,这也成为了他不断晋升的一个原因。 |
B.王温舒为人心思缜密,治政有独特的方法。其对豪奸之家以及自己手下的情况了如指掌,以暴制暴,威逼加以杀伐,既聚敛了大量钱财,又使自己获得了好名声。 |
C.王温舒为官心狠手辣,但也忠于职守。当一些奸豪之人逃到他郡,他都尽力追捕归案。在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他深怀憾恨。 |
D.王温舒善于谄上欺下,舞文弄墨。其惩处奸豪标准不一,歪曲法律条文诋毁奸猾的平民,以达到威迫大的豪强的目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
(2)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为府长流参军署:部署,安排 |
B.禁断淫祠淫:过分,过度 |
C.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推:推求,推断 |
D.复欲推其货粟货:收买,买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
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⑥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A.①③④⑤ | B.②③④⑥ | C.①②④⑥ | D.②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
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
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
(2)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断句。
秦之时,羞文学,好 武 勇 贱 仁 义 之 士 贵 治 狱 之 吏 正 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过 者 谓 之 妖 言 故 盛 服 先 生 不 用 于 世 忠 良 切 言 皆 郁 于 胸 誉 谀 之 声 日 满 于 耳 虚 美 熏 心 实 祸 蔽 塞 此 乃 秦 之 所 以 亡 天 下 也。
(取材于路温书《尚德缓刑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记之。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久闻洞庭山牡丹多名种,今年三月,遂不远百六十里,涉太湖之波涛,二日而到山。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浃辰①之间,看花五十余家,殆所至不遗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谓狂且癖矣!
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动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惟诸诗皆信口率笔,以适一时之兴,无意求工,贻笑作者,吾无辞焉。
(取材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
注:①浃辰:十二日。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得观而后已已:停止 |
B.殆所至不遗余力殆:大概 |
C.溺其美而动其中动:移动 |
D.以适一时之兴适:满足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若余之寻花是也 | B.废然而返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
C.其可谓狂且癖矣 | D.惟诸诗皆信口率笔 |
其孰能讥之乎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 (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偏远之地没有不到的 |
B.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平生我没有见过的 |
C.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 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 |
D.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
我与世道不相和,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说我是妖呢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
B.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 |
C.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相宜。 |
D.作者认为所有美丽的事物,只要你沉溺其中,都会危害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