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沉重的漂流
彭瑞高(上海作家)
①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到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②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漂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乐意;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③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昂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
④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⑤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绝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⑥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之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得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咔嚓咔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⑦然而,要论诗,只在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是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虎跳峡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丝帛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大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 “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这里两个“屏着气”有何不同?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中的“抚摩”和“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中的“洒”都用得很精彩,请结合上下文进行简要赏析。
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
(2)从第②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文中第④段提到了对长江漂流的两种不同的看法。请你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两个事例谈一谈“冒险精神”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书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颤篮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走客子,船把式称船客予,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摹津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盘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 |
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答: |
2. |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 |
3. |
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答: |
4. |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1)(2)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调显示:近八成普通青年怀有“周洋式动力”
记者问“奥运会冠军对你意味着什么?”周洋回答:“获得这枚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以后会更有信心,也会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这句话感动了无数网友。
中国青年报对2856人进行了调查。84.2%的人关注周洋夺金的新闻。参与本次调查的人,45.7%的人老家在城市,54.3%的人老家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1.9%的人自认处于“上等”,12.0%的人确认属于“中上”,49.2%的人选择“中等”,30.9%的人选择“中下”,6.0%的人选择“下”。
比对周洋夺金关注度还高的是,89.5%的人认同周洋“让爸妈生活得更好”的获奖感言。家庭经济中等、中下、下的人选择比例依次为91.0%、92.4%、88.9%,明显高于上(85.3%)和中上(76.4%)。
公众怎么看周洋的“让爸妈生活得更好”
调查发现,对周洋的获奖感言,79.9%的人认为“发自肺腑,真实感人”;73.4%的人表示周洋“对父母的孝顺和责任感,值得学习”;45.4%的人同意“爱家才能爱国”。同时,也有43.1%人认为这背后也反映出运动员的保障体系不健全;28.9%的人认为“背负着父母的压力,这种心理负担有点儿沉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冯仕政认为,网友高度认同周洋的获奖感言,既可能出于他们对以往金牌明星过多“中国式套话”的反感,也可能与当代青少年更自我自然的心态有关。
“周洋对家庭的责任感,值得学习。”冯仕政说,青年不能因为家庭压力沉重就不背负责任。当然,青少年也要善于处理“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分执著于“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也可能有负面影响,比如面对有些机遇不敢选择而错失更好的发展机会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青年教师童潇认为,周洋的获奖感言是一种青年纯真的回归,没有“拔高”,也没有“谦虚”,却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获奖词更能打动亲情的神经。但不可否认的是,运动员这个职业有特殊性,多年来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总体的运动员保障福利体系还有待健全。
时下青年奋斗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上网看了周洋获奖的视频,李晓蕾忍不住流泪了。18岁时她一个人从潮汕到深圳打拼,支撑她坚持下去的念头就是让家人生活得好点儿。“从小店员做起,每月工资不过四五百元,但每次拿到钱我都会反复地数,做梦都会笑。”
现在李晓蕾已是一家珠宝店的店长,但为了供弟弟妹妹读书,她每月留给自己的钱从没超过1000元。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听见父母高兴的声音,晓蕾就又有了继续奋斗的勇气。
“我爸妈赚的钱比我还多呢,我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两年前,孟媛媛大学一毕业,就自己做主签了一家研究所,根本没给想帮她找工作的父母以机会。现在,孟媛媛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加起班来也会一连熬几个通宵,“赚钱虽然不多,但是花自己的钱带爸妈出去吃喝、旅游,感觉挺爽。”
时下青年奋斗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本次调查显示,79.3%的人首选“让父母生活得更好”。其中,家庭经济中等、中下、下的人选择比例依次为81.0%、82.7%、77.8%,明显高于上(64.7%)和中上(66.4%)。
此外,67.7%的人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66.8%的人选择“让自己生活得更好”;62.4%的人选择“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
“家庭条件好的年轻人,更容易按照个人兴趣和爱好选择人生发展道路,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童潇说,而家境较差的话,青年难免首先面临赚钱的压力。社会阶层评价的三要素,财富、权力、声誉,如果全呈同比相关趋势,比如有钱有权了声誉随之就上升了,说明我们社会结构过于刚性,社会结构更呈封闭性,家境对个人的影响也就更大,下层在社会中的成功欲望和受挫感也将会更强。反之,如果我们的社会相对更有弹性,有钱不等于有权,有权也不等于就声誉好,那各阶层的选择就差不多。
冯仕政认为,家庭条件和环境对青年奋斗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年轻人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奋斗,也不完全取决于家庭条件和环境,而在于两者的契合程度。从历史统计规律来看,家境好的年轻人更容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不意味着人生更精彩——人生的精彩,还与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贡献程度有关。这篇调查报告为什么要运用大量数据?综合归纳数据说明的主要问题。
怎么理解文中的“我们社会结构过于刚性”的含义?你认为“各阶层的选择”有什么不同?
全文启示我们人生的精彩与家境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像桃花一样胜利闵凡利
①当我发觉二〇〇八年的春日在某个早晨光临的时候,那时的桃花已经开了。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以一种傲视众生的王者之姿,站在那块属于她或贫瘠或丰腴的土地上,随杨柳风的婀娜妩媚,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
②游在这郁郁葱葱桃花的海洋里,我有一种被什么击中的感觉。这感觉来得突然而真切,使我的羞辱和自愧波涛一样地汹涌,在我心中来来回回地拍打。我无法去让自己坚强,以示自己是从不低头的硬汉,这个时候,我的自卑就似桃花那轰轰烈烈的芬芳,一览无余地淹没了我,我的呐喊和奋争在这粉红色海洋里,变成了一种颜色一缕花香。
③我知道,这个时候我想急切地融入桃花,和她一起抒写生命的开放,让生命的美丽在这个时候达到极致的辉煌和壮观。我明白自己,从田野的庄稼地里钻出没来得及抖掉头上的高粱花子,没有擦掉脚上的泥巴,就赤足走进城市加入他们的歌唱。放在他们当中我的形象不伦不类如同羊群里混入的一只马驹。我发觉周围的人们在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我,拷问我,他们的目光里燃着火苗,灼着我那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我无法去回答他们,我知道我的解释微不足道,在他们的目光里只能换回鄙视和嘲讽,他们的高傲就似大公鸡的尾巴那样张狂而热,我无法面对但又必须得接受,我明白这是我的疼和痛,这是我的苦和忧。
④于是,白天我在城市里似一头套子里的牛勤恳而执著,在我的田里本本分分地耕作, 我的耕作使我的痛苦在那个时候似春日雨后的野草那样撒欢般疯长。因为我是人而不是牛,我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我有我的尊严和人格。可我不停的劳作使我换得的只是一顿加上玉米面的草料。我不明白这个城市怎么了,对我为啥这样的吝啬,让我流成河的汗水只换回几粒小小的瘪豆,我不知道现在这个城市为何以一种病态的红润上演着健康,而所有的一切深沉而又明了,让我无法去追问,只有在日坠西山,我踩着夕阳余晖用蹒跚的脚步叩响我的田野,我才发觉,我是那样的势利和俗气。这个时候,我的土地展开她博大的怀抱拥着我,给我拭涂着斑马花纹一样的道道伤痕,让它结疤,让它长成硬硬的茧。那个时候,我躺在田野那母亲般的怀抱里,我才明白:在城市里劳作是我生命的一种开放,就似今日艳丽的桃花。
⑤面对桃花,我才明白,融入这种灿烂其实并不是多么的艰难,桃花的美丽在于她超脱了世俗,以一种大真大诚向尘世献上她的纯和美,就似裸露的婴儿一样在朗朗的太阳下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己那无边无际的光华,在这样的时候,我明白了,痛苦的永远是我们。
⑥我就想急切地和桃花站在一起,在桃花那如潮的绚丽中洗涤自己的躯体。我的身体满是尘埃,几千年来的欲望和忧伤盔甲一样穿戴在我那疲惫的心灵上,任怎样的捶打漂洗,洗去的只是表面可怜的一丝。那时我才在桃花跟前低下了头。我知道,在春天这样的季节里,胜利的永远是桃花。
(选自《散文》2008年第6期)结合语境,请具体说明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苦”。
文章第①段对“桃花”的描写(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说明。
从全文来看,桃花给予了“我”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 智 慧罗素
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在智慧方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同意的看法。但一旦我试图定义“智慧”并思考增进它的方法,人们就会有不同意见了。我想问的问题首先是何为智慧,其次是传授智慧的方法。
我想,构成智慧有几种要素,其中须置于首位的是比例感:将问题的所有重要因素都考虑进去并掂量每个因素应有的分量的能力。鉴于各类技术员所需的专门知识的范围和复杂程度,这种能力变得比过去更难具备。比如,假设你从事医科,这份工作本身很难做,可能会耗费你的全部智能。你没有时间去考虑你的发现或发明可能带来的医学领域以外的影响。你成功了(我们假设),正如现代医学所做到的:婴儿死亡率不仅在欧美而且在亚非也大大降低了。但完全非你所愿的结果产生了:在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食物供应匮乏,生活水平下降。再举一个甚至更为引人注目的例子,当前人们都在关注此事:你渴望探求知识,不带功利性地去研究原子结构,却意外地将摧毁人类的手段置于狂人手中。因此,知识如果不与智慧同在,对知识的追求就能变得有危害性。
智慧不仅为公共生活所需,也同样为私人生活所需。选择追求目标,以及从个人偏见中解放出来,都需要智慧。在过去,许多人毕其一生搜寻哲学家的点金石和长生不老药。毫无疑问,如果他们找到了这些东西,他们就为人类谋取了巨大福祉,但事实上,他们是不明智的。退而说不那么伟大的事情,想想两个人,A先生B先生,他们相互憎恨并通过相互憎恨而相互摧毁。假设你到A先生那里说:“你为什么不喜欢B先生?”他一定会向你数落一大堆B先生的邪恶,部分真实、部分虚假。现在,假设你到B先生那里,他会向你数落一大堆A先生的邪恶,内容完全一样,真实和虚假的混合程度也完全一样。假设你现在回到A先生那里说:“你会很吃惊,要知道,B先生说你的话跟你说B先生的话是一样的,” 然后, 你到B先生那里发表同样言论。毫无疑问,直接的结果就是他们的相互仇恨程度增加,因为他们每人都为对方的偏颇感到震惊,但或许,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说服力,你会成功说服他们:对方只不过是有人类邪恶的通病,他们的敌意对双方都有损害。如果你能够这样做,你就向他人灌输了点滴的智慧。
我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逃离此时此地的藩篱,越远越好。我们无法遏制感觉的自我性。视力、声音和触觉都捆绑在我们自己的身体上,不可能不被私人化。但不断接近客观是有可能的,办法是:一方面,了解在时空上多少有些遥远的事物;另一方面,让这些事物在我们的感情中占据应有的分量。就是这种对客观的接近,构成智慧的增加。
这种意义上的智慧可以被传授吗?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在做礼拜的时候被告知要“爱邻如爱己” ,就算邻里是撒马利亚人——你的敌人。可能有人会反对说,人们有权憎恨那些有危害性的人物。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你憎恨他们,你极有可能变得和他们一样具备危害性;并且你根本没有可能诱导他们放弃自己那种邪恶的方式。憎恨邪恶本身就是一种对邪恶的依附。解决办法是理解而不是憎恨。我不是在倡导不抵抗。我是在说,抵抗,如果它能有效制止邪恶蔓延,就当与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小程度的武力(不破坏我们希望保留的美好事物的生存)相结合。
我曾说过在某种程度上,智慧可以被传授。我想这类教育,应当比一直习惯的道德教育具备更大的智力成分。知识和技能的每一次增长,都使智慧变得更为必要,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增长,都会扩大我们实现目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目的不明智,就会扩大我们制造邪恶的能力。当今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并且,如果知识持续增长,未来世界比当今世界甚至更需要智慧。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在智慧方面却没有超过。 |
B.鉴于各类技术员所需的专门知识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人们比过去更难获得智慧。 |
C.在过去,许多人毕其一生搜寻哲学家的点金石和长生不老药在选择追求目标上缺乏智慧。 |
D.要有效制止邪恶蔓延,抵抗应当与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小程度的武力相结合。 |
E.因为知识持续增长,当今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而未来世界比当今世界更需要智慧。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智慧的一项是()
A.婴儿死亡率不仅在欧美而且在亚非也大大降低了。 |
B.有足够的耐心,说服偏执者从个人偏见中走出来。 |
C.接近客观,了解在时空上有些遥远的事物。 |
D.理解有危害性的人物,诱导他们放弃邪恶的方式。 |
作者说“智慧的本质就是逃离此时此地的藩篱”,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在论“智慧”时,多次提到“知识”,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在扬州留下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我们一车人都想当然的认为扬州在江南,知道到了扬州才知道不需过长江,回来后查的资料,才知以上。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
"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未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告诉路上去了。
1.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
3. |
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
4. |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