镓是1871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曾预言的“类铝”元素,镓的原子序数为31,属ⅢA元素,镓的熔点29.78℃,沸点高达2403℃,镓有过冷现象(即冷至熔点以下不凝固),它可过冷到-120℃。下列有关镓的性质及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镓是制造高温温度计的上佳材料
B.镓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
C.镓与锌、锡等金属制成合金,可提高其硬度
D.镓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这是因为镓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A.取少量溶液X,向其中加入适量新制氯水,再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
B.取少量卤代烃Y在碱性溶液中水解后再用硝酸酸化,再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卤代烃中含有氯原子。 |
C.向1 mL 1%的NaOH溶液中加入2 mL 2%的CuSO4溶液,振荡后再加入0.5 mL有机物Y,加热后未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Y中不含有醛基。 |
D.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蓝色沉淀,说明Ksp[Cu(OH)2]>Ksp[Mg(OH)2]。 |
科学家用催化剂将苯酚(X)和1,3-二羰基化合物(Y)合成一种重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构单元——苯并呋喃(Z),W是中间产物(R1、R2均为烃基)。则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属于取代反应 |
B.仅使用溴水或FeCl3溶液不能鉴别X和W |
C.W中没有手性碳原子 |
D.X、Y、W、Z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1表示盐酸滴加到0.1 mol·L-1某碱溶液得到的滴定曲线,用已知浓度盐酸滴定未知浓度该碱时最好选取酚酞作指示剂。 |
B.图2表示已达平衡的某反应,在t0时改变某一条件后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则改变的条件一定是加入催化剂。 |
C.图3表示工业上用CO生产甲醇的反应CO(g)+2H2(g)![]() |
D.图4表示物质的量之比为2∶3的镁和铝分别与过量稀硫酸反应时,产生气体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 |
下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图示变化的是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④ |
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A.向明矾[K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SO42-恰好沉淀完全: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
B.在强碱溶液中次氯酸钠与Fe(OH)3反应生成Na2FeO4:3ClO-+Fe(OH)3= FeO42-+3Cl-+H2O+H+ |
C.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制Al(OH)3:2AlO2-+CO2+3H2O= 2Al(OH)3↓+CO32- |
D.Ca(HCO3)2与过量Ca(OH)2溶液反应:Ca2++HCO3-+OH-=CaCO3↓+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