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臣死有余僇 僇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殆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向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微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②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狱无系民,民不知役役:徭役 |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
C.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引:牵拉 |
D.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绳:绳子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易于挺身为民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C.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D.易于必召坐与食今王与百姓同乐 |
下列文言短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A.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B.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C.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D.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4分)
(2)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3)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成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 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
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
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
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
④申夫:曾国藩的慕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遽期其水乳遽:立刻,马上 |
B.余忝窃将相窃:谦词 |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 |
D.时时自惕惕:勉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拔剑撞而破之 |
B.不待天之来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C.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D.余以名位太隆/焉用亡郑以陪邻 |
下列各组中,均能体现曾国藩“修身自惕”的一项是( )
①每苦于不自见,苦不自知
②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
③吾家亦盈时矣
④吾与诸弟当设法自概之
⑤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
⑥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③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 |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
把上
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文言文阅读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共同,一齐。 |
B.徒慕君之高义也高义:高尚的品德。 |
C.其势不俱生俱生:共同生存。 |
D.臣等不肖不肖:不能理解。 |
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2分)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游视听之娱。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③④∕②⑤ | B.①③⑤∕②④ |
C.①②③∕④⑤ | D.①②④∕③⑤ |
关于舍人们与蔺相如的谈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舍人们认为蔺相如胆小怯懦,蔺相如举廷叱秦王的事,证明自己并不缺乏勇气。 |
B.舍人们觉得蔺相如的避让有辱身份,蔺相如的回答表现了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 |
C.舍人们的劝谏是心胸狭隘的表现,蔺相如的话表现出他先处理国事再计较私仇的胸怀。 |
D.舍人们以辞去为由劝谏蔺相如,蔺相如用有理有据的一席话来消除舍人们的误解。 |
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分)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丞相掾。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出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太子固不能悦,及重此事,恚望滋甚。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园,宜以为后。”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勋因奏:“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并举勋为御史中丞。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严惮,罔不肃然。六年秋,帝欲征吴,勋面谏。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为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太尉钟鲧等并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注]标埒:标记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 书:书信 |
B.恚望滋甚恚望:怨恨 |
C.刘晔佞谀不忠 佞谀:巧言谄媚 |
D.勋奏绌遣 绌:通“黜”,罢免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鲍勋“守正不挠”的一组是( )
①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 ②勋不敢擅纵,具列上
③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 ④百僚严惮,罔不肃然
⑤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 ⑥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②③④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鲍勋在文帝即位前曾在东宫任职,那时文帝就不喜欢鲍勋,后来鲍勋外出任职又拒绝了文帝的请托,就更被文帝厌恨。 |
B.文帝要去游猎,鲍勋犯颜直谏,文帝怒而拒谏。猎罢归来后,文帝却又不得已提升鲍勋为右中郎将。 |
C.文帝抓住私解孙邕一事,要泄私愤,但廷尉、三官都不主张从重判刑,这使文帝十分愤怒。 |
D.文帝不顾大臣们的请求处死了鲍勋,不久,文帝也死了,人们都为忠廉好施而屈死的鲍勋叹息和遗憾。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
(2)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薄,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①,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②,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③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④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⑤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秩,官吏的俸禄。满秩,任届期满。②蛮貊,古代对南方和东北少数民族的称呼。③太师,与下文“丞相”均指秦桧。④盍,何不。⑤纳官,交还官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不能夺,卒从之夺:夺取 |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条陈述 |
C.琥有请属,登谢却之谢:辞绝,拒绝 |
D.登呼至,面数琥数:列举罪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
B.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C.登以母病去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
D.终身事且无忧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
B.任古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2)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