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
对下列句子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对曰:“可矣……?”  对:回答。
B.比降北之罪。     北:向北。
C.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被濡衣:被,同“披”;濡衣,湿衣。
D.被濡衣而赴火者  赴火:奔赴火场。

对下列句子中虚词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问于大夫文种  于:从。
B.何不试焚宫室    何:怎么。
C.比死敌之赏     比:比照。
D.乃下令曰      乃:却。

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罚严而必

A.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蟹六跪而二螯

选出“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

A.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才取得人们信任,而且惩罚必须严格。
B.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必须严格。
C.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D.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才取得人们信任,而且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下列分析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文意可知,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大夫文种和越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B.本文侧重写越王焚宫室,让民救火之事,来显示越王的威严,以使人民慑服,具备战胜吴王的条件。
C.本文写了大夫文种向越王建议试焚宫室,实行赏罚以测试民心之事。
D.本文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断句。
臣 闻 之 少 而 好 学 如 日 出 之 阳 壮 而 好 学 如 日 中 之 光 老 而 好 学 如 炳 烛 之 明 炳 烛 之 明 孰 与 昧 行 乎 平 公 曰 善 哉   (节选自《师旷劝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父在府。
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始随王,王未之知也。会游秦望,使人视刻石文,时莫能识,云独诵之,王悦,自是宠冠府朝。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谋共杀害,不则逐去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
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趣人之急。少时与领军长史王畡善,畡亡于官舍,贫无居宅,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事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帝曰:“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子良曰:“不然。云动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帝叹息,因谓子良曰:“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众宾曰:“刈此亦殊可观。”众皆唯唯。云独曰:“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既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因就车握云手曰:“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初,云为郡号称廉洁,及居贵重,颇通馈饷;然家无蓄积,随散之亲友。
选自《梁书·卷十三》(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候罢:撤除
B.云动相诲规:劝谏
C.不图今日复闻 言谠:正直
D.士或以此之少:减少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范云敢说“谠言”的一组是
①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②今日就戮,甘心如荠
③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④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
⑤有百余纸,辞皆切直⑥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云爱护家人。为了母亲和弟弟的安全,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替沈攸之送信。后来事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才实行。
B.范云治政有方。范云到始兴做官,该郡地处偏远,豪强不守法纪,盗贼众多,范云到任后施以恩德,来往商贾可以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C.范云为人正直。齐文惠太子曾经观看收获庄稼,认为杀几个农民也很值得一看,其他人都连连答应,只有范云指出应该体察农民稼穑的艰难,不要贪求一时的享乐。
D.范云聪敏博学。范云后来地位尊贵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案,宾客满门,他却能应对如流,毫无壅塞阻滞,官府的文书批示发送快速若神,当时的人们都很佩服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
(2)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B.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C.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D.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以东。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曾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十分廉洁,不喜购置产业,每每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他死后家中几乎没有余下财物。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D.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推荐士人及属史。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2)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父瑜之,魏鸿胪卿。季舒少孤,性明敏,涉猎经史,长于尺牍,有当世才具。年十七,为州主簿,为大将军赵郡公琛所器重,言之于神武。神武亲简丞郎,补季舒大行台都官郎中。
文襄辅政,转大将军中兵参军,甚见亲宠。以魏帝左右,须置腹心,擢拜中书侍郎。文襄为中书监,移门下机事总归中书,又季舒善音乐,故内伎亦通隶焉,内伎属中书,自季舒始也。文襄每进书魏帝,有所谏请,或文辞繁杂,季舒辄修饰通之,得申劝戒而已。静帝报答霸朝,恒与季舒论之,云:“崔中书是我你母。”转黄门侍郎,领主衣都统。虽迹在魏朝,而心归霸府,密谋大计,皆得预闻。于是宾客辐凑,倾心接礼,甚得名誉,势倾崔暹。暹尝于朝堂屏人拜之曰: “暹若得仆射,皆叔父之恩。”其权重如此
时勋贵多不法,文襄无所纵舍,外议以季舒及崔暹等所为,甚被怨疾。及文襄遇难,文宣将赴晋阳,黄门郎阳休之劝季舒从行,曰:“一日不朝,其闲容刀。”季舒性爱声色,心在闲放,遂不请行,欲恣其行乐。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
天保初,文宣知其无罪,为将作大匠,再迁侍中。俄兼尚书左仆射、仪同三司,大被恩遇。乾明初,杨愔以文宣遗旨,停其仆射。遭母丧解任,起复,除光禄勋,兼中兵尚书。出为齐州刺史,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会赦不问。武成居藩,曾病,文宣令季舒疗病,备尽心力。大宁初,追还,引入慰勉,累拜度支尚书、开府仪同三司。营昭阳殿,敕令监造。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博戏于吏部,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及武成崩,不得预于哭泣。久之,除胶州刺史,迁侍中、开府,食新安、河阴二郡干。加左光禄大夫,待诏文林馆,监撰《御览》。加特进、监国史。季舒素好图籍,暮年转更精勤,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
(选自《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九•崔季舒》)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暹尝于朝堂人拜之屏:隐藏
B.为将作大匠追:补封
C.遣人渡淮互市坐:因犯……罪
D.责免官被:遭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赵郡公琛因看重季舒的才能,便向神武推荐让季舒担任大行台都官郎中一职,神武听从了赵郡公琛的意见。
B.季舒一生仕途坎坷,但大多是出于自身的因素。如“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博戏于吏部”等。
C.季舒生性喜爱音乐和美色,内心悠闲放荡,有时放纵作乐,但生平喜爱读书,晚年更加勤奋,被时人称赞。
D.季舒最终收获了大职,也做了很多“明白事”,“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可见季舒这个人的才能是值得称道的。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勋贵多不法,文襄无所纵舍,外议以季舒及崔暹等所为,甚被怨疾。
(2)舜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3)夫运筹策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季舒“权重如此”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二年卒,年七十五。赐葬祭,谥文安。
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不碑所识:认识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深厚
C.英上疏待罪。不问宥:宽恕
D.二年卒,年七十五居:过了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B.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C.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D.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所学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知秀州 除:授职。 B.之 从:听从。
C.火之起伏 司:观察。 D.盐之积以时收之 委:聚积。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B.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C.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D.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