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时下上海和中国各地,到处都劲吹着滚滚“韩流”,加上媒体的宣传,这股与“寒流”谐音而其实是一股“暖流”的文化现象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其实,任何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韩流”在中国的劲吹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今天的韩国也到处涌动着滔滔“汉流”,韩国学者或称之为“汉风”、“华流”、“中国热”。现在不仅韩国的大学总共有180个本专科中文专业,中小学也开设了中文课程或“中文特别班”,可以说,海外的“汉语热”中,韩国是主要的推动者。
仔细分析一下“韩流”和“汉流”的不同内涵,也许颇有意思。按照中韩学者的说法,“韩流”一般分为“韩国电视剧”、“韩国音乐”、“韩国电影”、“韩国游戏及其他”四类,“其他”中则又包括美容、足球、手机、现代汽车等;也有分为五类,把“游戏”换成“文学”,另单列“其他”一类,“游戏”也包括在“其他”类里。其实不管是分几类,核心的部分是电视剧,它是在中国受众面最广,也是影响面最大的。而“汉流”的主要组成部分,虽没有人做过具体分类,但其核心部分无疑首推汉语。
内涵的不同,反映了中韩两国人民时下关注的热点不同。韩国人学习汉语热,是因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韩国企业家和一般国民对中国的期待和关注大为提高。某杂志2002年曾对韩国“汉语热”作过调查,称韩国人学汉语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甚至说是为了“望子成龙”和“盼女成凤”。中国人爱看韩剧,则主要是欣赏影片的人物和故事,为主人公的高尚品德和坎坷命运所打动,为家庭的亲情和平凡人的爱情所感染;其间没有实际利益的考量。而两国间的这种不同,都是符合各自的国情的,它们具有一种互补性和相容性。
中国人爱看韩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观众从中看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周边国家的良好传承,并由此感叹本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和流失。正如韩国学者所指出的,“韩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韩两国人民在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自然韩国的文化产品也就很容易打动中国人的心。”看来,“韩流”之所以会在中国劲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流”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韩流”的来势凶猛,或愤愤不平于“韩流”抢走观众,因为这股“韩流”所代表的,恰恰是“汉流”的回归。
不过,“韩流”给我们的启示还远不至于此。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接受过美国文化的洗礼,因而韩剧能融合东西方文化,保持高度的竞争力。韩剧中虽有着传统儒家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现代人的思想观念,而这些现代观念又是和西方文化相关联的。由此看来,“韩流”给我们的启示还在于它所体现的文化的多元性,正如韩国学者所指出的:执著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不能克服本民族中心主义,是不可能创造出走向东亚和世界的“韩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任何文化都会进行双向的交流,既然在中国有滚滚“韩流”劲吹,也就必然会有滔 滔“汉流”在韩国涌动。 |
B.“韩流”所涵盖的种类虽然十分广泛,但最受中国广大受众关注、影响面最大的, 则是其中的韩国电视剧。 |
C.由于中、韩两国人民对时下关注的热点有别,因此对实际利益的考量也有所不同, 形成一种互补性和相容性。 |
D.对来势凶猛的“韩流”不必大惊小怪、愤愤不平,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儒 |
家文化在周边国家的良好传承。
E.不执著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精华,体现现代思想观念,
因此韩剧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对中国出现滚滚“韩流”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的断裂与流失 |
B.韩剧体现现代人的观念 |
C.当下中国经济迅速崛起 |
D.不少新闻媒体大力宣传 |
为什么说“韩流”“其实是一股‘暖流’”?
要让一国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具备哪些因素?联系文本作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题。
怀陆圣泉
巴金
六年前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坐“怡生轮”去海防。圣泉赶到金利源码头来送行。开船时,他和我哥哥都立在岸上对我微笑。我对他们说,两年后再见。
我绝没有想到这就是我和圣泉的最后的一面。
我离开上海后第二年,在成都得到圣泉被捕的消息,那是从桂林传来的,后来又听说他已经出狱。但是我到了桂林才知道他入狱后下落不明。我各处打听,一直得不到确实消息。朋友们见面时,常常谈起圣泉,我们想念他,暗中祝他平安。有时在静夜,我们三四个友人对着一盏油灯围着一张破旧而有油垢的方桌寂寞地闲谈。桂林郊外的寒气从木板壁缝侵入。我们失去了热情。怀念和焦虑在折磨我们。可是圣泉一直没有消息。他就这样令人不能相信地失踪了。
我不愿相信他已经死亡,所以我不想写纪念他的文章。一个象他那样爱憎分明而且敢爱敢恨的人不能死得这么简单。他有着那么强烈的爱,绝不能不留下一点踪迹。我们固然不能相信他活,但是我们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死。只要希望未绝,我们愿意等待一生。
虽然他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但他为什么必须死呢?他与其说是被捕,不如说是自首。日本人找不到他,他自己走到捕房去,准备跟那些人讲道理,辩是非。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他相信敌人也会在正义面前低头。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
我和圣泉相知较晚。“一·二八”沪战后一年我在福建泉州看朋友,在一个私立中学里第一次看见他。可是我们没有谈过十句以上的话。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抗战前两年我参加了书店的编辑工作,第二年他也进来做一部分事情,我们才有了谈话的机会。抗战后,书店负责人相继离去,剩下我们三四个人维持这个小小的事业。我和他都去过内地,但都赶回来为书店做一点事情。共同的工作增加了友情,我们一天一天地相熟起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常常在书店见面。一个星期中至少有一次聚餐的机会,参加的人还有一位学生物学的朋友(即《蛋生人与人生蛋》等书的作者朱洗。)。我们在书店的客厅里往往谈到夜深,后来忽然记起宵禁的时间快到了,我和那位生物学者才匆匆跑回家去。在那样的夜晚,从书店出来,马路上不用说是冷冷清清的。有时候等着我们的还是一个上海的寒夜,但我的心总是很暖和,我仿佛听完了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我这种说法在那些不认识圣泉或者认识他而不深的人看来,一定是过分的夸张。圣泉生前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简朴,不善交际,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他心地坦白,忠诚待人,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他把朋友的意义解释得很严格,故交友不多。但是对他的朋友,他总是披肝沥胆地贡献出他的一切。他有写作的才能,却不肯轻易发表文章。他的散文和翻译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他却不愿登龙文坛。他只是一个谦虚的工作者。但这谦虚中自有他的骄傲。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
在我活着的四十几年中间,我认识了不少的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象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生命、重视他人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
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我们平日空谈理想,但和崇高的灵魂接触以后,我才看见了理想的光辉。所以当我和圣泉在一起的时候,我常常充满快乐地想:“我不是孤独的。我还有值得骄傲的朋友。”我相信要是我有危难,他一定会不顾一切地给我援助。
一个崇高的心灵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这是可能的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知道,万一他还活着,万一他能看到我这篇短文,他一定会责备我:“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在受苦,你们为什么只关心到我一个?”
是的,在我们中国每天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许多家庭残破,生命象骨头似地被随意抛掷。一个读书人的死活更不会有人关心。然而就在这样的中国,也有人爱理想,爱正义,恨罪恶,恨权势,要是他们有一天读到圣泉的书,知道圣泉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那么他们会爱他敬他,他们会跟着我们呼唤他,呼唤他回来,呼唤那个昙花一现的崇高的心灵重回人间。
1946年11月在上海(有删改)
相关链接:陆圣泉,即陆蠡,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囚绿记》。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端写作者和陆圣泉的离别,是两人没有先兆的最后一次相见,现在回想起来,作者充满遗憾之情。 |
B.陆圣泉富有正义感,刚直硬气,因为他口供强硬,最后惨死于敌人的牢营之中。 |
C.作者每次与陆圣泉及朋友交谈完,就像听到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心感温暖。这样的联想。表现出陆圣泉对作者的鼓舞。 |
D.第8段中,作者将陆圣泉和其他“不少的人”作对比,突出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 |
E.文章结尾,作者意在唤醒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不会关心一个读书人的死活。
(2)文章多次用“崇高”形容陆圣泉的灵魂、心灵,他的“崇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赏析“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
(4)巴金曾说过:“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我靠的是感情。”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艾青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自然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形成,当以《七月》杂志的创刊为发端。1937年9月,胡风在上海创办了《七月》杂志,除刊物外,胡风还编辑出版了《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这些刊物和丛书出版、介绍了许多优秀诗歌作品,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艾青、田间在内的诗人群,他们相互吸引、相互感染,并在生活态度、艺术追求和诗歌风格等方面有了共同倾向,从而形成一个诗歌流派。
这个流派风格的形成,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一是胡风等人的现实主义理论对它的规范作用;二是残酷斗争的大时代所激发的这群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三是七月诗派代表诗人艺术创作所起的楷模作用。艾青其实就起到了这种“楷模”作用。
艾青和胡风是七月诗派得以形成的两个关键性人物,胡风是在理论上,尤其是在编辑思想上对七月诗派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而在诗歌艺术的熏染和吸引,乃至流派风格的形成上则主要是受到艾青的影响。他们二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催发了七月诗派的产生,并推动了该派的发展和成熟。 艾青以他独具魅力的诗作影响一大批青年走上诗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七月诗派的基本流派特征大多是在 、融会中形成的。具体地讲,艾青独特的意象择取和象征的手法,很为诗人们欣赏,艾青擅长运用的自然景物如太阳、旷野、风雪、春天等等,也常常出现在其他诗人的创作中。”
除了在创作实践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艾青还设身处地地对七月诗派进行指导。艾青在《诗论掇拾》中指出:“对于这民族解放的战争,诗人是应该交付出最真挚的爱和最大的创作的雄心的。为了这样,我们应该羞愧于浮泛的叫喊,无力的叫喊。”不仅在诗歌内容上,艾青还在诗歌形式上指出“旧有的形式如十四行诗、四行诗,我们都已经冲破了,因为这些诗歌的形式都是从安闲的生活环境里产生的。”艾青这些诗歌美学主张正是促成七月诗派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艾青的诗学思想与七月诗派的创作理念是相通的,尤其是与胡风的主张大体一致。艾青说一首诗就是一个人格,胡风更是强调诗人首先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们都认为诗品即人品的表现。我们都知道七月诗派的诗学思想是以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为内核的,即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诗人的主体力量和主观能动作用,对于这一点可以说艾青在其诗论好创作实践中体现得极为充分。
由此可见,艾青的这种强调主体能动性的诗学思想与七月诗派的“主观战斗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又加上他创作上的带动与影响,这些都是促使七月诗派流派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专家所言:“艾青的诗歌曾经是‘七月’在内的一大批青年诗人的楷模,艾青30.40年代的诗论,更明确地为他们导引着新诗创作的基本走向。”正是艾青的这种“楷模”与“导引”作用,终于使得抗战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得以产生,所以我们认为艾青不但是七月诗派的一个成员,而且还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名伟大的旗手。下列关于“七月诗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诗派是以《七月》杂志的创刊为发端,自然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
B.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在生活态度、艺术追求和诗歌风格等方面有共同倾向。 |
C.七月诗派的形成是与残酷斗争的大时代下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密切相关的。 |
D.七月诗派的诗学思想以艾青的“主观战斗精神”为内核,强调主体能动性。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七月》《七月诗丛》等作为七月派诗人重要的文学阵地,出版、介绍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B.胡风的理论上的主导作用,艾青对诗歌艺术的影响,共同推动了七月诗派的发展和成熟。
C.艾青在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上的美学主张是促成七月诗派流派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D艾青与胡风在诗学思想上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认为诗品即人品的表现,都强调诗人的主体作用。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在民族解放战争的背景下,反对诗歌浮泛无力的叫喊,认为诗人应付出最真挚的爱和最大的创作雄心。 |
B.艾青擅长运用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雪”的意象的选择就是具体体现。 |
C.艾青批判了旧体诗,认为“十四行诗、四行诗,都是从安闲的生活环境里产生的”,这样的诗歌不能适应当下的时代。 |
D.艾青的“楷模”与“导引”作用,使得七月诗派得以产生,他不但是七月诗派的一个成员,更是伟大的旗手。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上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冯歪嘴子和他的两个孩子
萧 红
磨坊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打着梆子,半夜半夜地打,一夜一夜地打。冬天还稍微好一点,夏天就更打得厉害。
冯歪嘴子的女人是产后死的,传说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扔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看吧,看他可怎样办!
老厨子说:“看热闹吧,冯歪嘴子又该喝酒了,又该坐在磨盘上哭了。”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于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
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
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
早晨一起来,一开门,看见邻人到井口去打水的时候,他总说一声:“去挑水吗!”
若遇见了卖豆腐的,他也说一声:“豆腐这么早出锅啦!”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他说:“慢慢地就中用了。”
他的小儿子,一天一天的喂着,越喂眼睛越大,胳臂,腿,越来越瘦。
在别人的眼里,这孩子非死不可。这孩子一直不死,大家都觉得惊奇。
到后来大家简直都莫名其妙了,对于冯歪嘴子的这孩子的不死,别人都起了恐惧的心理,觉得,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世界上应该有的吗?
但是冯歪嘴子,一休息下来就抱着他的孩子。天太冷了,他就烘了一堆火给他烤着。那孩子刚一咧嘴笑,那笑得才难看呢,因为又像笑,又像哭。其实又不像笑,又不像哭,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咧嘴。
但是冯歪嘴子却欢得不得了了。
他说:“这小东西会哄人了。”
或是:“这小东西懂人事了。”
那孩子到了七八个月才会拍一拍掌,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到七八个月,都会爬了,会坐着了,要学着说话了。冯歪嘴子的孩子都不会,只会拍一拍掌,别的都不会。)
冯歪嘴子一看见他的孩子拍掌,他就眉开眼笑的。
他说:“这孩子眼看着就大了。”
那孩子在别人的眼睛里看来,并没有大,似乎一天更比一天小似的。因为越瘦那孩子的眼睛就越大,只见眼睛大,不见身子大,看起来好像那孩子始终也没有长似的。那孩子好像是泥做的,而不是孩子了,两个月之后,和两个月之前,完全一样。两个月之前看见过那孩子,两个月之后再看见,也绝不会使人惊讶,时间是快的,大人虽不见老,孩子却一天一天地不同。
看了冯歪嘴子的儿子,绝不会给人以时间上的观感。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到时间。但是冯歪嘴子的儿子是不能给人这个满足的。因为两个月前看见过他那么大,两个月后看见他还是那么大,还不如去看后花园里的黄瓜,那黄瓜三月里下种,四月里爬蔓,五月里开花,五月末就吃大黄瓜。
但是冯歪嘴子却不这样的看法,他看他的孩子是一天比一天大。
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节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小说前面几段写老厨子和东家西舍的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的主人公冯歪嘴子在女人死后并不绝望,请就加横线的五个语段,简析其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冯歪嘴子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采用开放式的的结尾,如何理解和评价?试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老舍的教书与办学
1918年6月,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品学兼优,深受校长和老师们赏识,被京师学务局直接任命为内城左区方家胡同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那年,老舍只有19岁。
一个19岁的青年,本身也只是个才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却已经要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然而,这位校长的行动并没有让教员与学生失望,在担任小学校长期间,老舍和他的同事们注重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思想,提倡教育创新。他们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实行新的学生管理办法,用新的思想去启发教育学生。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让学校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老舍整天吃住在学校。他常常和学生一起参加课余活动,常常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教材教法,还经常和工友们一起打扫校园,养花种草。就这样,这位年轻的校长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努力,用新思想改造学校,把学校办得越发出色,连学生家长也称赞老舍“治校有方”。
由于老舍担任校长一职的良好表现,1919年下半年,他被京师学务局选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先后在南京、无锡等地查访了二十多所小学,并与其他考察人员一起撰写了《参观苏省小学教育报告》。随后,老舍又被京师学务局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劝学所劝学员,负责巡察一个区里的小学教育。这期间,老舍依然对教育工作尽心尽责,曾经上呈京师学务局,申述有 17处私塾塾师不良、守旧,并且指出为了严肃学习和发展教育,应将这些私塾进行淘汰。
老舍不仅在学校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还经常作为志愿者参加教学活动。他曾帮刘寿绵办过贫儿学校,也在地方中学做过义务教员,资助贫苦孩子读书。在做义务教员时,他不忘忧国忧民,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1922年夏,老舍在西北城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主持教务,负责教授修身和音乐。他积极参与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在具体办学上,带领教师和学生使用新教材,坚持贯彻“以平民精神陶冶儿童的心,以勤劳主义锻炼儿童的身,以自学主义发展儿童的脑”的办学宗旨,力争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922年9月,老舍应聘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担任中国文的授课,并兼任初级二年级七组(班)辅导员。在那里,他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们记忆深刻。学生们一下子被老师生动的语言抓住了,他们感到这位年轻的先生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不知不觉一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似乎变成了相识多年的知交,所有的“夹生”感觉都被先生的诙谐话语吹跑了。学生们觉得他们得到了一个爱开玩笑的大哥哥,打心眼里喜欢。下课后,也总是身前身后簇拥着老舍,总想再听几句平常绝听不到的话语。
1923年到1924年上半年,老舍赴京师第一中学任教,讲授国文、音乐和修身等课程。作为教师,他上课时不是单纯机械地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而是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硬邦邦地囿于一篇古文而字斟句酌,他的讲课内容极广,凡与他讲解的文章有联系的东西,无所不及。他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如说相声、表演京剧、唱曲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行生动的课堂授课。
1924年夏,老舍前往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在此期间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后又在新加坡担任华侨中学的国文教员。归国之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直至三十年代末辞去教职。
回顾起这段无法割舍的教育情缘,老舍曾说:“在我二十七岁以前,我的职业与趣味所在都是教书与办学校。”实际上,教育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老舍之后的创作及工作中。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验,也与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一系列关联。
老舍提出:“欲社会国家之昌茂者,必以发展教育为首务。”老舍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旧式教育观的改造与革新上。旧式教育观的核心是追求“学而优则仕”,老舍痛心于旧式教育的脱离实际。老舍认为,传统的风俗教育比旧式学校教育更可怕。家庭教育是我国风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舍看重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关心“怎样教育”的问题。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舍在自己本身也还是个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时,就已经担负起管理一个学校的重任,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称赞。 |
B.1919年,因为老舍担任校长时的良好表现,他被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随后,老舍又因撰写的参观报告优秀而被京师学务局提升职务。 |
C.老舍不仅对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身体力行,还积极带领同行,在教育活动中认真实行使学生“心”“身”“脑”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 |
D.老舍在地方中学做义务教员时,曾帮刘寿绵办贫儿学校,资助贫苦孩子读书。他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
E.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丰富了老舍的人生经验,给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他对这段教育情缘始终难以忘怀,更不忍舍弃。
(2)老舍“治校有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老舍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老舍的授课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