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可有效地减少污染,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的要求。某学生按下列操作做一个实验:在一块下衬白纸的玻璃片的不同位置分别滴加浓度为0.1 mol/L的KBr、KI(含淀粉溶液)、NaOH(含酚酞)、FeCl2(含KSCN)溶液各1滴,每种液滴彼此分开,围成半径小于表面皿的圆形(如下图所示),在圆心处放置2粒芝麻粒大小的KMnO4晶体,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再立即用表面皿盖好。(已知2KMnO4+16HCl(浓)
2KCl+2MnCl
2+5Cl2↑+8H2O)
(1)e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d处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准状况下,当有0.224 L Cl2被NaOH溶液吸收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4)通过该实验能否比较Cl2、FeCl3、KMnO4三种物质氧化性的强弱?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若能,其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水蒸气放热241.8 kJ,1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5 kJ,则反应2H2(g)+ O2(g) = 2H2O(l)的△H=_________,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_。
(2)按要求填空
(A)用系统命名法给下列有机物命名
② (CH3)3COH
(B)相对分子质量为114,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的链烃的结构简式该物质的名称为
甲醇是一种化工原料,工业上合成甲醇的反应:
CO(g)+2H2(g)
CH3OH(g) △H= -90.8kJ·mol-1。
若在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 容器 |
甲 |
乙 |
丙 |
| 反应物投入量 |
1molCO .2molH2 |
1mol CH3OH |
2molCO、4molH2 |
| CH3OH的浓度(mol/L) |
c1 |
c2 |
c3 |
| 反应的能量变化 |
放出Q1 kJ |
吸收Q2 kJ |
放出Q3 kJ |
| 平衡常数 |
K1 |
K2 |
K3 |
| 反应物转化率 |
α 1 |
α 2 |
α 3 |
①.容器内压强P:2P甲与2P乙与P丙关系是
②.变化的热量数值Q中, Q1与Q2的和是
③.画出平衡时甲醇的百分含量(纵坐标)随温度(横坐标)的变化曲线,
要求画出压强不同的两条曲线(标出p1、p2,且p1<p2)。
④.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CO和H2催化合成二甲醚反应为:
3H2(g)+3CO(g)
CH3OCH3(g)+CO2(g)右图为绿色电源“直接二甲醚燃料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a电极的反应式为
光气(COCl2)在塑料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
Cl2(g) + CO(g) △H =" +" 108 KJ·mol-1。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大图(每次仅改变一个条件):
①比较第2 min 反应温度T(2)与第8 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T(8)
②比较产物CO在2~3 min、5~6 min和12~13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
[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
③比较第14min时,使平衡移动采取措施可以是
④比较第8 min和第16min时,平衡常数K值(分别用K8,K16表示)大小关系是
⑤COCl2在达平衡时的转化率中最大的是第min(范围)
⑥计算出第4min之后再达平衡的混合气体中,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数值是
探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设计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气体所需时间。
| 实验 混合溶液 |
A |
B |
C |
D |
E |
F |
| 4mol/L H2SO4/mL |
30 |
V1 |
V2 |
V3 |
V4 |
V5 |
| 饱和CuSO4溶液/mL |
0 |
0.5 |
2.5 |
5 |
V6 |
20 |
| H2O/mL |
V7 |
V8 |
V9 |
V10 |
10 |
0 |
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9=
观察图a和图b,根据定律,写出△H1、△H2、△H3、△H4、△H5和△H6的关系。
图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