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原谷谏父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③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舆:手推的小车。③凶:不吉利。、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
(1)是负义也 ( ▲ ) (2)无需更作此具( ▲ )、对“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他)到野外抛弃爷爷。
B、父亲没有跟着他,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到野外抛弃爷爷。
C、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到野外抛弃爷爷。、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自叹 ①
[宋]文天祥
长安 ②不可诣,何故会高亭 ③?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 ④。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 ⑤山更青。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
【注释】①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②长安:即长安堰,在今浙江海宁西北。③高亭:高亭山,当时元军军营所在地。④神龟弗自灵:指自已自投罗网,为敌所俘。⑤雨馀:雨后。
(二)访辛弃疾
[宋]赵溍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 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 ①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鳌。
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
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 ② 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选自笔记小说《养疴漫笔》)
【注释】①帅淮:指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②缗:一千文为一缗。
方法借鉴 |
文言语句 |
字词释义 |
语境推断法:"三跃马而三却"中的"却",根据前文"跃"和后文"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可推断,"却"是"退却"的意思。 |
稼轩适倚楼望见之 |
适:① |
成语推断法:"推马仆地"中的"仆",可依据成语"前仆后继"中的"仆"推测为"倒下"的意思。 |
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 |
寡:② |
课内迁移法:"稼轩如数与之"中的"与",根据《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可理解为"给"的意思。 |
假十万缗以济贫 |
假:③ |
(1)《自叹》--诗中借" "和" "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 --《访辛弃疾》 |
印证 ⇔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 , 。 |
(4)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5)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请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6)《自叹》中文天祥之所叹,与《访辛弃疾》中辛稼轩、陈同甫之所谈"意似而情非",请对其中的相同之"意"和不同之"情"加以分析。
《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 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 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 ③,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 ④,始识公之仲子 ⑤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 ⑥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藁 ⑦见属 ⑧为叙。又十三年,乃克 ⑨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 ⑩ 之愿也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了:懂得,明白。④许:今许昌。⑤仲子:次子。下面的彝叟为范之三子,德孺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稿",诗文草稿。⑧属:同"嘱"。⑨克:能够。⑩畴昔:过去,从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先生 奇轼言,尽以告之
②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 恨
④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岂 非 命 欤!
(3)为深入理解作者对范仲淹的感情,某同学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请问,哪一个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填字母)
A.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B.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回答苏轼的问题?
C.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
D.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而要一次一次分开写?
(4)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空白处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一项,并简述理由。
______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备选项:A.他们 B.我
(5)上文是《<范文正公文集>叙》全文的上半部分。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和上文的感情基调,结合范仲淹的诗词文章,推测下半部分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时上封事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 ②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 ③ ,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②征:魏征,唐代谏臣。③违:过失、错误。
(1)用"/"给乙文划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时 上 封 事 者 众 或 不 切 事 帝 厌 之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 |
天启壬戌 秋日 |
B.使内外 异法也 |
渔人甚 异 之 |
C.征与诸葛亮 孰贤 |
卿言多务, 孰 若孤 |
D.帝悦,皆慰 之 |
孔子云:何陋 之有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
(4)结合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和魏征提出的共同建议是什么。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①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 ② "也,寡人反取病 ③ 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弗敢 加 也 |
加:虚夸,夸大 |
B.小信未 孚 |
孚:使信服 |
C.忠之 属 也 |
属:属于 |
D.齐人也, 坐 盗。 |
坐:因……获罪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 之╲齐 之习辞者也
B.可 以一战╲吾欲辱之,何 以也
C.战 于长勺╲今民生长 于齐不盗
D.登轼 而望之╲出淤泥 而不染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孝景三年,吴楚反 ①。周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 ②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 ③而守。 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 ④。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后吴奔壁东南陬 ⑤, 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弘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国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 ⑥ 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 ⑦ ,召条侯 ⑧ ,赐食。独置大胾 ⑨ ,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著。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 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 。曰:"此怏怏者非少主 ⑩ 臣也!"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①吴楚反:以吴王濞为首的吴楚七国发动叛乱。②剽:强悍,勇猛。③深壁:加高营垒。④弓高侯:指名将韩颓当。食道:即粮道。⑤陬:角落。⑥侯:封侯。⑦禁中:宫中。⑧条侯:指周亚夫。⑨大胾(zi):大块的肉。⑩怏怏:不高兴的样子。少主:刘彻,后来的汉武帝。
(1)下面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击吴楚--回顾课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以推知"东"的意义为"向东"。
B.愿以梁委之--查字典,"委"的义项有"顺从""舍弃""托付"等,应选择"顺从"。
C.绝吴楚兵后食道--联系文中"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可推知"绝"意义为"断绝"。
D.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联系词语"流亡""亡命天涯",可推知"亡"的意为"逃跑"。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B.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C.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D.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亚夫善于审时度势。他避敌锋芒,采用固守追击的战术,仅三月就平定叛乱。
B.周亚夫性格刚直耿介。他不愿恭顺景帝,为栗太子被废而极力争辩,景帝疏之。
C.周亚夫尽力劝止封侯。他认为降者如被封侯就难以责罚那些不谨守节操的人臣。
D.周亚夫为人胸无城府。景帝赐肉无筷,他不懂景帝用意,内心不悦,忿然离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
帮帮你:便:①有利,适宜;②有利的时机;③熟悉,擅长。 宜:①合适;②应该;③当然。一《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②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