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病毒的起源及与细胞的关系,目前最能被接受的是: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下列观点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是( )
A.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 |
B.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 |
C.病毒的化学组成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分子 |
D.病毒是目前发现的最简单的生物 |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X可代表化能自养型细菌 |
B.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代表的生物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 |
C.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
D.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固定的能量的总和 |
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
下列与免疫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被外毒素消灭 |
B.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内表达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尽相同 |
C.荨麻疹、湿疹等病症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
D.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病菌要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
如下图食物网中,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则猫头鹰的体重若增加20 g,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
A.600 g | B.900 g | C.1600 g | D.5600 g |
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在II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
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迅速被酶分解 |
D.在II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