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
A.K+ , Cu2+,Na+,Cl- | B.K+,Na+,NO3-,CO32- |
C.Na+,H+,N![]() |
D.Fe3+,Na+,Cl-,SO42- |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物理诺贝尔奖授予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表彰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
A.Si | B.SiO2 | C.H2SiO3 | D.Na2SiO3 |
向m g镁和铝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b 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 mol/L氢氧化钾溶液V mL,使金属离子刚好沉淀完全,得到的
沉淀质量为n g。再将得到的沉淀灼烧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得到固体p g。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
B.![]() |
C.n="m+17Vc" | D.![]() ![]() ![]() |
钢铁“发蓝”是将钢铁制品浸到某些氧化性的溶液中,在钢铁的表面形成一层四氧化三铁的技术过程。其中一种办法是将钢铁制品浸到亚硝酸钠和浓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加热到130℃反应。其过程可以用如下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 3Fe+NaNO2+5NaOH = 3Na2FeO2+H2O+NH3↑;
②6Na2FeO2+NaNO2+5H2O =" 3" Na2Fe2O4+ NH3↑+7NaOH;
③ Na2FeO2+ Na2Fe2O4+2H2O = Fe3O4+4NaOH;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产过程会产生污染 | B.反应②中的氧化剂是NaNO2 |
C.整个反应过程中每有16.8gFe参加反应转移0.8mol电子 | |
D.反应①②③均是氧化还原反应 |
某同学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四种无机离子,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 | 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离子 |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离子 | 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离子 |
现有H2SO4、BaCl2、K2CO3、FeSO4和氯水五种溶液,有如图所示的相互关系,图中每条连线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X一定为H2SO4 | B.Y一定为K2CO3 |
C.Z可能是氯水 | D.M可能为FeSO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