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注]太牢具:牛羊猪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
C.人惑谗之谗:说坏话。 |
D.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属:属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 ②亚父闻项王疑之 |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C.①围汉王于荥阳城 ②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B、汉王以为然。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谨慎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争攻荥阳,体现了正确了战略主张;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行:品行 |
B.信往,不为具食具:准备 |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若:如果 |
D.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人多厌之者 |
B.上未之奇也 |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 |
翻译句子(8分,每小题4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不衣帛衣:穿。 |
B.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诎:通“屈”,受委屈。 |
C.其妻请去去:离去。 |
D.余虽为之执鞭虽:虽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节俭力行重于齐苟全性命于乱世 |
B.解左骖赎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知己而无礼秦王还柱而走 |
D.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缝里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她的神色、姿态、心理活灵活现,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
B.作者写石父、御妻、御者,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写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
C.司马迁赞美晏子,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
D.一个身为囚犯的石父,晏子却解救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晏子却提拔他。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晏子的国相风度。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出,遭之涂。(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2)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4)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12处)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节选自明·袁宏道《徐文长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信:任凭 |
B.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饵:招待 |
C.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阴:暗中 |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论:判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鹏之徙于南冥也 |
B.酒间偶言于公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C.卒以疑杀其继室孙斌以此名显天下 |
D.张阳和力解,乃得出家祭无忘告乃翁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文长的“豪荡不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课:赋税 |
B.俾驰驿之任俾:使,让 |
C.免逋赋杂役逋:拖欠 |
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报:上报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
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
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
D.魏源治狱平恕,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