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 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彭城王韶拜定州,拜:授予官职
B.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济:成功
C.卿邀名人也邀:求取
D.后寻业断决之处寻:不久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   )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          ②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④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⑤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⑥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孟业唯一的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D.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因为政宽和仁惠而著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2)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遇合
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故比翼之鸟死木,比目之鱼死乎海。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七十人,万乘之主得一人用可为师,不为无人。以此游仅至于鲁司寇,此天子之所以时绝也,诸侯之所以大乱也。乱则愚者之多幸也,幸则必不胜其任矣。任久不胜,则幸反为祸。其幸大者,其祸亦大,非祸独及己也。故君子不处幸,不为苟,必审诸己然后任,任然后动
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论议者也。世主之能识论议者寡,所遇得不苟?凡能听音者,必达于五声。人之能知五声者寡,所善得不苟?客有以吹籁见越王者,羽、角、宫、徵、商不谬,越王不善,为野音①而反善之。说之道亦有如此者也。
人有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备不生。”其父母以为然,于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妐②知之,曰:“为我妇而有外心,不可畜。” 出之。妇之父母,以谓为己谋者以为忠,终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宗庙之灭,天下之失,亦由此矣。故曰遇合也无常。,适然也。若人之于色也,无不知说美,而美者未必遇也。故嫫母执乎黄帝,黄帝曰:“厉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虽恶奚伤?”若人之于滋味,无不说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文王嗜昌蒲菹,孔子闻而服之,缩③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说亦有若此者。
陈有恶人焉,曰敦洽雠糜,雄颡广颜,色如浃赭,垂眼临鼻,长肘而④。陈侯见而甚说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楚合诸侯,陈侯病不能往,使敦洽雠糜往谢焉。楚王怪其名而先见之。客进,状有恶,其言有恶,楚王怒,合大夫而告之,曰:“陈侯不知其不可使,是不知也;知而使之,是侮也;侮且不智,不可不攻也。”兴师伐陈,三月然后丧。恶足以骇人,言足以丧国,而友之足于陈侯而无上也,至于亡而友不衰。夫不宜遇而遇者则必废,宜遇而不遇者,此国之所以乱、世之所以衰也。天下之民,其苦愁劳务从此生。凡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年得至七十、九十犹尚幸。贤圣之后,反而孽民,是以其身,岂能独哉?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四 孝行览)
【注释】①野音:指不合乎五音的旋律。②姑妐:公婆。③缩(è):皱着眉头。④长肘而:手臂既长又弯,相貌很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如:到,进入。
B.世主之能识论议者寡,所遇得不苟恶:怎么,哪里。
C.,适然也说:说话,论说。
D.是以其身,岂能独哉贼:戕害。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在直接论证“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的一组是
①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目之鱼死乎海②乱则愚者之多幸也,幸则必不胜其任矣③宗庙之灭,天下之失,亦由此矣④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⑤楚王怪其名而先见之⑥夫不宜遇而遇者则必废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孔子周游列国,有八十个国君接见了他,有三千人拜他为师,但他的官职仅到司寇而已,这就是周天子时运断绝的原因。
B.本文认为,一个国君必须能够辨识别人论述的正误。他们自己都不能辨识正误,他们身边的人当然也就是能是写苟且随便的小人。
C.本文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一个人有大臭,虽然其兄弟、亲戚、妻子和所认识的人都不能容忍,但也仍有人喜欢并愿意跟随他。
D.本文认为,推举一个人,要看他的心志、行事和功劳。只要具备这三点,哪怕相貌再丑,都可以活到七十岁九十岁仍会得到宠幸。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故君子不处幸,不为苟,必审诸己然后任,任然后动。
(2) 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同里顾氏梅林记朱鹤龄①
同里环湖泊之秀,多故家士族。元末倪元镇、杨廉夫辈尝游憩地,遗迹至今存焉。东偏有园林一区,故顾氏之居也。老梅铁干 二百株,中有高丘矗上,可十余丈。登其巅,则庞山、九里诸湖皆在指顾,风帆、沙鸟灭没烟波,邨坞、竹树历历可数。当花发时,高高下下,弥望积雪,清香闻数里外。
居其侧者,章子两生、顾子仲容。余昔寓同里,与二子为文酒会,晨夕过从。每至春日暄妍,香风馥郁,必提壶 其地,痛饮狂歌,不烛跋不止,翩翩致足乐也。不十余年,仲容举进士,宦游去。余复徙居邑城,键户不出。萍踪离合,感慨系之,盖不过梅林者三十余年矣。
今春避兵,栖泊土,因与两生至其处,园林已数易主矣。东阡西陌皆非旧径,惟老梅尚存百余株,亭亭发秀,冷艳迎人。鼻观嫣香,沁入肺腑,慨然与两生追数旧游,怳如噩梦。自变故②以来风俗之古今墟井之盛衰友朋之生死聚散尚有可问者乎?当日与里中数子对案操觚③、飞扬跋扈之气不可遏抑,而今何有?素发历齿,已亦自憎其老丑,而况后生计自兹以往,或十年,或二三十年,此老梅必尚有婆娑如故者,而否与子安得西山之药,驻颜续算?然则人寿之不如草木者多矣,而犹不深省石火电光之说,岂非庄生之所大哀
请与老梅约:嗣后每岁花发时,吾两人必携豚蹄,载醇酎,狂歌痛饮,追复旧欢;送皓魄于夕阳,依清棻而发咏;以嬉暮齿,以遣流光。梅花有灵,当必一笑而我也。
【注释】①朱鹤龄:字长孺,江苏吴江人。前明诸生。与顾炎武同为惊隐诗社成员。②变故:这里指朝代更迭,明朝灭亡的事件。③操觚:指作文。觚,古代写字用的木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梅铁干 二百株几:几乎,大约。
B.必提壶 其地造:到,拜访。
C.今春避兵,栖泊土兹:此,这里。
D.梅花有灵,当必一笑而我也许:允许,容许。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抒发作者沉痛的故国旧物之思的一组是
①东偏有园林一区,故顾氏之居也②余昔寓同里,与二子为文酒会,晨夕过从③萍踪离合,感慨系之,盖不过梅林者三十余年矣④慨然与两生追数旧游,怳如噩梦⑤此老梅必尚有婆娑如故者,而否与子安得西山之药,驻颜续算⑥以嬉暮齿,以遣流光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景美丽的同里的东边,顾氏家族的旧居有一片梅园,种有梅花两百多棵,每到花开的时候远望如雪,香气四溢。
B.作者当年在同里顾氏梅林寄寓时,曾同住在其旁的章、顾二人经常饮酒谈文,过从甚密;这次又和他们一起同老梅树约定每春必来。
C.坐落于同里的顾氏梅林,历经战乱之后,早已数易其主。作者写作此文时只剩下几百株老梅树,见此梅花,作者不免顿生怀旧之情。
D.本文以写同里顾氏梅林之景为引子,淋漓地抒写了作者历经兵火离乱、陵谷变迁之后的沉痛的故国旧物之思,感情无限悲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登其巅,则庞山、九里诸湖皆在指顾,风帆、沙鸟灭没烟波,邨坞、竹树历历可数。
(2) 计自兹以往,或十年,或二三十年,此老梅必尚有婆娑如故者,而否与子安得西山之药,驻颜续算?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瓦官寺①记(清)王士祯
金陵城西南隅最幽僻处,古瓦官寺在焉。邓太史元昭招予结夏②万竹园。园寺邻,喜胜地落吾手。时方懊③甚,忽云叶四垂,雨如屈注,淮水暴涨三四尺。高柳青溪,御风以往,至风游寺,即上瓦官也。按葛寅亮记云寺一于升元再废于崇胜④戒坛洪武初荡然无存其地半入骁骑仓半入徐魏公族园。万历十九年,魏公慨然布金,遂复瓦官升元之旧。
殿左空圃有土,高丈许,上多梧桐林,即古凤凰台址。今寺去江远甚,台仅培塿,不可以远望。太白诗所谓“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故迹沧桑,不可复考。太史谓瓦官旧在城外,濒于江,明初广拓都城,始入城内云
稍西南为下瓦官寺,藤梢橘刺,数折始得寺门,清迥视上瓦官不啻过之。寺有唐幡,相传天后锦裙所制。锦作浅绀色,云龙隐起,四角缀十二铃。陆龟蒙《古锦记》云,瓦官寺有陈后主羊车一轮,武后锦裙一幅。今羊车不可见,而此裙宛。又志,称师子国玉佛、戴安道佛像、顾长康《维摩图》,为此寺三绝。皆化去。老狐看朱成碧⑤,以此狐媚世尊,勿不可乎?顾千载而下,犹金石同寿,事固有不可解者矣。六朝时,名僧支道林、法汰之流,皆居此。顾虎头、伏曼容宅正在寺侧,风流弘长,于古为最,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入万竹园,饮青嶰堂,出华林部奏伎堂侧,琅玕⑥万个,流云欲归,蝉鸟乱鸣,意高枕此中,不复成梦。堂前有池如半,烟雾荸郁。太史云,池每夕必有气,絪缊轮囷,登阁望之,如匹练。漏下三十刻,相约以明日访六朝松石,别去。
(选自《渔洋文略》卷四)
【注释】①瓦官寺,在今南京市南,一名升元阁,南朝梁时建,为江南名刹。②结夏: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③懊(yù):暖。④崇圣:待考,疑为某年号误刻。⑤老狐看朱成碧:老狐指武则天;看朱成碧:古代以朱为正色,碧属杂色,比喻以假乱真,是非混淆。⑥琅玕(láng gān):美玉名,借称竹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一于升元更:翻修,更新。
B.殿左空圃有土,高丈许阜:高地,土台。
C.明初广拓都城广:广泛,遍地。
D.堂前有池如半,烟雾荸郁规:圆规,圆形。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抒发作者游瓦官寺所感的一组是
①今寺去江远甚,台仅培塿,不可以远望②故迹沧桑,不可复考③老狐看朱成碧,以此狐媚世尊,勿乃不可乎④事固有不可解者矣⑤殊恨古人不我见也⑥意高枕此中,不复成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官寺建寺历史悠久。早在南唐烈祖李昇升元年间就进行了翻新,后来遭毁坏,其中的戒坛到明代万历年间已经荡然无存。
B.古代的瓦官寺在南京最偏僻的地方,距离长江很远,李白曾经有诗句提到过它。但经过沧桑岁月,过去的古迹已经很难考查了。
C.作者认为人世间很多事情本来就难于理解。比如瓦官寺所收藏的唐幡,虽然是作者认为如狐媚一般的武则天留下的锦裙,却能保留至今。
D.瓦官寺旁边的万竹园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竹林,还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蝉鸟在其中自由鸣叫,傍晚烟气氤氲,十分优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史谓瓦官旧在城外,濒于江,明初广拓都城,始入城内云。
(2) 顾虎头、伏曼容宅正在寺侧,风流弘长,于古为最,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①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原创】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划8处)
孔 子 谓 南 宫 敬 叔 曰 吾 闻 老 聃 博 古 知 今 通 礼 乐 之 原 明 道 德 之 归 则吾 师 也 今 将 往 矣 敬 叔 与 俱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孔子家语·观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