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只给了母亲一头白发
鲁先圣
不久前,我带着妻儿回老家给父亲上坟。从济南到老家的公路非常好,车辆也不多,用了两个半小时就到家了。
这么多年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回家没有事先打电话。因为,我头一天的时候看天气预报,知道老家这一天有雨。下雨的日子里,气温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农村,就更加凉了。如果母亲知道我要回去,是一定会在村口迎接的,而且她会很早就从家里出来,站在村口张望。我担心天凉会冻着母亲,她老人家已经82岁,而且因为得了一场脑血栓,已经失语一年多,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了。
但是,当我的车子拐下公路开到村里的小路上的时候,我一眼看到,母亲正拄着拐杖,站在路口向着公路的方向张望。凝视着细雨冷风中的母亲,我已无力控制自己的泪水。羸弱的母亲,尽管没有接到我的电话,仍然冒雨出来迎接远方的儿子,因为她知道儿子今天一定会回来,我甚至不知她已在那里守候了多久。停下车,我告诉儿子,快下去,把奶奶扶到车上来。妻子和儿子一起下车,我看着他们跑向母亲。我慢慢地把车开到母亲身边,下来扶着她,想说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出来。母亲先盯着我看,然后用手抚摩着孙子的头,我看得出,她很高兴。她冲我用手势比划着,我明白她的意思是孙子又长高了。
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这一天,女儿是一定要到爹娘的坟上烧纸钱的。这么多年了,因为母亲的身体不好,再加上年事已高,我们就一直没有让母亲去过外公外婆的坟地。今年,当我和姐姐一起给父亲烧完纸钱之后,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母亲一定也在想着去给自己的爹娘烧纸钱。因为,她一定知道,对于自己来说,这样的机会就快没有了。从父亲的坟地回来,我就对母亲说:娘,咱们去姥爷姥姥的坟地,给他们烧纸钱去吧。我看到,母亲听完我的话,眼里的泪水立刻就流了出来,她马上给我打手势,意思是立刻就走。之后她又急切地给姐姐打手势、比划,我和姐姐立刻明白,她的意思是快准备纸钱。
从我们的村子到外公家的坟地也就有两公里的路程,我让母亲坐在前排的座位上,想让她再仔细看看熟悉的地方和风景。因为自从母亲得病以后,我们就哪里也没有让她去过,她已经有几年没到过她熟悉的道路和田野了。
母亲的眼睛一直在不停地看着窗外,我尽量把车开得很慢很慢,两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半个小时。到了外公外婆的坟地,我和妻子扶着母亲来到坟前,姐姐点燃了纸钱,我和儿子给外公外婆鞠躬。此刻的母亲,表情安详而平静,她很认真、很仔细地看着坟地周围的一草一木。她似乎在对自己的双亲说,我带着子孙来看你们了,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来啊。
回家的路上,母亲很高兴的样子,满脸都是那种愿望实现后的喜悦。可是,当我告别了母亲,当我开车离开村口,我的情绪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平静下来,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母亲啊,我除了给您一头白发,还给了您什么?
我的真正已经是风烛残年的母亲,明年的今日,您还能在村口迎接自己远方的儿子吗?.“我”在文中流了几次眼泪?为什么流泪?
. “我慢慢地把车开到母亲身边,下来扶着她,想说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出来。”你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境,揣摩一下人物的心理,补充出 “我”想说的话吗?
. “此刻的母亲,表情安详而平静,她很认真、很仔细地看着坟地周围的一草一木。”你怎样理解母亲此时此刻的心情?
. 作者为什么以“我只给了母亲一头白发”为题? (3分
阅读《让心灵站立》,完成下列各题。
罗伯特·科赫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被召去为国王看病。“你为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国王说。“请原谅,陛下,”科赫非常平静地说,“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
在某些人眼里,罗伯特·科赫真是一个傻帽儿,就算你平时真的对病人很好,心里认为国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此刻国王站在你面前,你也要说点假话哄他高兴才是,比如,你可以说:“那当然,陛下这么尊贵,我怎能像对待一般人一样对待您呢?” 国王高兴还会少了你的好处吗?然而,科赫没有这样做,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权势面前坚持自己让心灵站立的原则。
我们需要让心灵站立,在权势面前如此,在金钱、荣誉面前也同样如此。金钱可能使我们屈服于物欲;一次性使用的荣誉可能让我们忘记生命的最终目标。你要想坚守自己,就必须牺牲这些被世俗看重的东西,并且在这种牺牲中高扬自己的人生信念。
让心灵站立需要一种胸怀。一个胸襟狭隘,只知道为自己计算的人,一定是一个喜欢见风使舵,时刻准备让自己心灵下跪的人。因为他追求的是利益,追求利益必须懂得识别天时地利人和,懂得利用谁、团结谁、孤立谁、打击谁。只有那种心怀大众,把自己的生命自觉地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会宠辱不惊,把坚持自己的灵魂作为生命的最高目标。他们追求的是真理,真理从不察言观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他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存在着。
让心灵站立也需要底气。悬崖上的松树不惧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只是以本质的执著,坚守在别人无法坚守的地方,它令人敬佩。然而,不是每一棵树都可以跻身于悬崖。悬崖上少土,需要一棵树拥有刺穿岩石的力量;岩石上少水,需要一棵树用心灵浇灌自己。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要本事没本事,要品质没品质,他不投机,不选择一种风险最少的途径,又怎能讨到自己的饭票呢?当一个人拥有了在世上立足的一切,要显露自己才华的时候,他是才华最出众的;要显示品质的时候,他是品质最优异的。他要做到让心灵站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让自己的心灵站立,以真诚和坚守去面对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基本的人生目标,达不到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第四段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让心灵站立需要一种胸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请概括回答“让心灵站立”所需要的“胸怀”和“底气”各指什么? (4分)
阅读《汉语可以治病》,完成下列各题。
两年前,美国费城有一少年,聪明好学,深得老师的喜爱。但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父亲叫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他一看,报上的字一个都不认识,他痛苦地告诉父亲,说看不懂。已读小学五年级的他怎么连天气预报也看不懂呢?他父亲不相信,带他去看医生,医生经过测试证实这是真的,并说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例如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这种患者常常不能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起话来颠三倒四,复杂一些的内容他们就说不出来,严重的甚至完全不能使用语言。“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怎么会患上这种病呢?追查的结果,说明是脑外伤造成的。
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在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可能发生失语症(失读症),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科学家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简单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使用汉字。循着这条线索,科学家进一步实践、探索,发现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汉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同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日本患失读症者少的原因。
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及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
开始他们很惊愕,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们研究了各种可能的原因,最后才比较清楚地看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词、汉字,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从小得到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根据汉字跟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假设,能否用学汉语汉字的方法来纠正失读症呢?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试验正式开始了:在一张纸上,英语句子和同意思的汉语句子分行列写,让他看着汉字读英语句子。不久,这位美国少年便把英语句子念出来了。试验初步成功了。要知道他原来单看英语是念不出来的,所以这个试验结果是确切的。
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以后的试验表明,经常这样的,不断“唤醒”,患者最终能恢复英语阅读能力。这些实验先后在法国等国家进行,都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了,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阅读第二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根据文意,并结合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你对汉语的认识。
1993年~2005年间,日本提供汉语课程的中学增加了两倍。目前,韩国共有16万大中学生在学习汉语,这个数字比5年前增加了66%。亚洲之外,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也迅速增长。2000年到2004年,参加汉语高级水平考试的英国学生人数增加了57%。在美国,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汉语推广活动。
老人和夕阳
太阳失去了耀眼的光芒,落到离地平线不远的天边。它像一个年近垂暮的老人,用温和的慈祥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打量着这个曾经被它的热情灼烤过的世界。那些高楼和矮墙,那些大树和小草,那些宽阔的或者狭窄、平坦或者崎岖的路,都在它那暗红色的目光里逐渐柔和起来,①(àn dàn)起来。它的目光深情而无力,它的时间不多了。我在一个车站等车。一位老人拄着一根山藤拐杖,慢慢地从远处走过来。拐杖和地面的叩击声,在宁静的暮色中清晰地响着——笃、笃、笃、笃……
老人在我面前停住,抬起头来,夕阳映红了他的苍苍白发,也映红了他那双眼睛,像两盏快燃烧到尽头的烛火。他脸上的皱纹密密麻麻,比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还要多,还要密集。他问路,那路在很遥远的地方,在城市的边缘,坐车可以到达。
“坐车吧,走路要很长时间呢!”
他摇摇头,脸上露出一种神秘的微笑。
“坐车吧,您年纪大了。”
他还是摇头。神秘的微笑在每一条皱纹里流淌着……
空荡荡的公共汽车在车站边突然刹住,门打开了。
“请上车吧。我为你买票。”
他②(shōu liǎn)了笑容,固执地摇着头,转身走了。和来时一样,拐杖平静地点着地面,慢慢地朝前走,走向只剩下半边血红脸的夕阳。
汽车从他身边开过去,响亮的鸣了一声喇叭。看来,没有谁能劝阻他的。也许他一辈子都是这样走着,靠自己的脚追求自己的目标,他一定到过很多他想到的地方……
明天早晨,太阳还会回来,并且会变得年轻,变得容光焕发的。他呢?
他慢慢地隐没在越来越③ (yōuàn)的夕阳中,只留下越来越轻微的拐杖叩地声——笃、笃、笃、笃……
1.根据拼音写出文中空格处的三个词语。
① ② ③
2.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3.老人在拒绝“我”的两次劝告时,脸上都带着神秘的微笑,这神秘的微笑有什么含义?(请答出三种可能性)
4.文中“山藤拐杖”“公共汽车”各象征着什么?
5.西沉的夕阳像垂暮的老人,但两者又有不同,不同之处是什么?
6.读完此文,简要说说你心中的感受(不超过80字)
品味春天
⑴春去春回,果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吗?
⑵春天来了,眠虫躁动于大地的腹中,活泼的燕子用轻灵的剪尾在亮丽的晴空裁划出一道道美的曲线。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眠后的麦苗精神焕发。冰层下潜游着的溪流,唱出叮咚的声响。碧波荡漾,鱼虾畅游,蛙鼓弄嗓,阳光水波交相辉映。
⑶春天是美丽的,美在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燕语呢喃,蝴蝶飞舞,风筝高飞,鸟语花香,红杏似火,桃花如霞,梨树飞雪,柳绿花红,温暖醉人。
⑷春天是美丽的,美在值得我们去品味。品味春天,删除华而不实的藻饰,撕碎推算花期的凄惶,不再在料峭的春寒里瑟缩,不再在清秋落红时哀叹,不要走马观花而要用生命去投入,不要熟视无睹而要用眼睛去发现,不能只钟情于艳丽的鲜花而无视可掬的绿草。陶醉于梦幻的情调中,看一枝带雨的红杏,抚一缕含情的暖风……
⑸春天是美丽的,美在她七彩纷呈: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一种竞争的动态在流动。万物复苏,绝不是“旧”的重复,而是“新”的再生。春天充满了创造的活力,一种全新的奋发向上的活力。大自然萌生的是生命的创造力,人类勃发出的是文明的创造力。
⑹是的,春天激发了人们跃跃欲试的闯劲。春天在乎人类是否懂得她那创造的启迪。人要学会创造,只有创造,才能拥有永恒的独立和辉煌。
走过冬日的阴冷的历练,走过荆棘丛生的刺痛,走过孤灯黄卷的冷寂,才更觉得春光的煦暖。吟唱的和风、明亮的阳光、云朵间的彩霞、婉转的鸟鸣、馥郁的花香、草尖上的露珠、纯净的梦、沸腾的歌、真情的诗……一切都是春天的礼物。
⑻来了,春天真的来了,这一束束曙红,这一缕缕春光,正抚摸我们热血奔涌的肌肤。难道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一个无愧于大好春光的美的世界吗?
⑼ “春日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爱春乎?惜春乎?不懂得珍惜春天的人,又如何会知道人生的意义!
⑽美的世界——爱心的乐园;
⑾美的春天——精神的逆旅。
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一连串的四字短语,请你仔细想想在文有何作用?
第⑺自然段最后一句说“一切都是春天的礼物”,“春天的礼物”在这里指代什么?
生活在春天,心情也久变得开朗而兴奋,文章最后说“美的春天——精神的逆旅”,你知道“逆旅”一词该如何去领会呢?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写“春”的诗句,请写出相连的两句。
面对春日,它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父亲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
| 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
| 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
| 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
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