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和200kPa的条件下,反应aA(g) bB(g)+c C(g)建立平衡后,在不加入任何物质的条件下逐步增大体系的压强(维护温度不变),下表列出的不同压强下反应建立平衡时物质B的浓度。
压强(kPa) |
200 |
500 |
1000 |
B的浓度(mol/L) |
0.04 |
0.1 |
0.27 |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压强从200kPa增加到500kPa时,平衡 移动(填“正向”或“逆向”或“不”),理由是 。
(2)压强从500kPa增加到1000kPa时,平衡 移动(填“正向”或“逆向”或“不”),其原因可能为 。
7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反应:
CO(g)+H2O(g) CO2(g)+H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min |
n(CO)/mol |
n(H2O)/ mol |
0 |
1.20 |
0.60 |
t1 |
0.80 |
|
t2 |
0.20 |
依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在t1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 mol·L-1·min-1
(2)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molCO(g)和0.30 molH2O(g),到达平衡时,n(CO2)= mol。
(3)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H2O(g) 、CO2(g)各0.10mol,达到新平衡时CO2(g)的体积分数为 。
(4)若温度升至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
回答下列问题
(1)向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NO2气体,发生反应2NO2(g) N2O4(g),反应达平衡后,N2O4的体积分数为a,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再向该容器加入1molN2O4气体,反应重新达平衡后,N2O4的体积分数为b,则a_____________b(填“>”“=”“<”,)
(2)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CuSO4•5H2O(s)CuSO4(s)+5H2O(l)△H=+Q1 mol•L﹣1.室温下,若将1mol无水硫酸铜溶解为溶液时放热Q2 kJ,则Q1 Q2(填写>,=或<)
(1)写出醋酸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方法中,可以使0.10 mol·L-1 CH3COOH溶液中CH3COOH电离程度增大的是 。
a.加入少量0.10 mol·L-1的稀盐酸
b.加入少量冰醋酸
c.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
d.加热CH3COOH溶液
e.加入Zn粒
f.加入少量0.10 mol·L-1的CH3COONa溶液
(3)若25℃时,在0.5 L 0.2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有0.01 mol的CH3COOH电离成离子。该温度下CH3COOH的电离常数K=_____________。
铜是过渡元素。化合物中,铜常呈现+1价或+2价。
(1)铜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右图为某铜矿晶体结构单元,该铜矿的化学式为 。
(3)已知,铜的第一电离能为746kJ·mol-1,第二电离能为1958kJ·mol-1。请结合核外电子排布相关知识解释,铜第二电离能远远大于第一电离能的原因: 。
(4)对于CuX(X为卤素)而言,铜与X形成的化学键极性越强,对应的CuX的溶解度越大。据此可知,CuCl的溶解度比CuI的溶解度__________(填“更大”或“更小”);
(5)CO、NH3都能提供孤电子对与Cu+形成配合物。Cu+与NH3形成的配合物可表示为[Cu(NH3)n]+。该配合物中,Cu+的4s轨道及4p轨道通过sp杂化接受NH3提供的孤电子对。
①[Cu(NH3)n]+中n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u(NH3)n]+中Cu+与n个氮原子构成的空间结构呈 型;
③[Cu(NH3)n]+溶液可用于吸收合成氨原料气中的CO,加热吸收CO后的溶液又将放出CO。加热分解放出CO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微粒间的作用力是 。
(6)+2价铜的氢氧化物难溶于水,但可溶于浓氨水形成配位数为4的配合物。写出氢氧化铜溶解于浓氨水的离子方程式 。
某班学生对BeCl2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进行集体探究,从经验看铍是金属元素,易失去电子,氯元素易得到电子,请回答以下问题:
(1)Be的电负性是1.5,Cl的电负性是3.0,则BeCl2应为 化合物。
(2)工业上制取BeCl2方法是:将得到的BeCl2溶液在HCl气流中蒸干灼烧,防止BeCl2水解,请写出BeCl2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
(3)经实验验证,熔融的BeCl2不能导电,说明它是 化合物;BeCl2能溶于水,水溶液能导电,因它在溶液中能电离,写出它的电离方程式 。
(4)在周期表中,铍元素和铝元素恰好处于对角线位置,根据对角线法则,判断BeCl2应与 (填MgCl2或AlCl3)化学性质更相似。
(5)0.1mol氢氧化铍恰好能和100mL0.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