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鲁迅和《水浒传》
郑公盾
鲁迅对《水浒传》是肯定的。
鲁迅不但为研究《水浒传》的各种版本费了一番心力,同时,他为寻找陈老莲的《水浒图》也下了很大功夫。他同《水浒传》研究者郑振铎的通信中,曾多次讲到陈老莲的《水浒图》。他十分希望能寻到这个著名的《水浒图》,他说“至于为青年着想的普及版,而且为了对青年负责,应当按照明人的古衣冠来刻画《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介绍《水浒传》。”
以上说明鲁迅对《水浒传》的介绍是十分认真负责的。鲁迅还充分肯定了《水浒传》一书的思想内容。他在《谈金圣叹》一文中指出:“宋江据有山寨,虽打家劫舍,而劫富济贫。”在给许广平的书信中,他也指出:“梁山泊劫富济贫的事,已成为书本上的故事了。”这说明鲁迅充分肯定了《水浒传》所描写的“劫富济贫”这一正义行为。鲁迅肯定了“《水浒传》里有革命精神”,肯定李逵也是农民革命家,他惋惜着人们读《水浒传》,但却很少有人真把这部书好好学习,而在黑暗的旧社会里“因风而起的不免是涂面剪径的假李逵”,或者充其量是打滚斗式的“突变”。
鲁迅在他的名著《中国小说史略》中,明确地区别了一般武侠小说同《水浒传》在思想内容上的原则不同之处。指出:“《三侠五义》之类的旧小说,看来好像有《水浒传》的余韵,而实际上‘仅其外貌,而非精神’。”前者所刻画的人物,充其量是“帮助政府”,而后者——《水浒传》中人物是在“反抗政府”的。
鲁迅正确阐明了《水浒传》能够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社会原因。他在为叶紫著的《丰收》一书的序文中写道:“中国确也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所谓中国社会有水浒气,那就是指在旧中国当官的都像强盗一样,为非作歹,借势欺人,对人民巧取豪夺,而且要关便关,要杀便杀,广大人民生活却毫无保障,因此人民对封建反动官府进行不间断地反抗斗争,已蔚为社会的风气。这种风气,就是“水浒气”。这也说明鲁迅十分重视《水浒传》,认为这部著名古典小说不但有历史价值,而且就在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也还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鲁迅介绍《水浒传》是认真负责的?
鲁迅认为《水浒传》“能够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当前散文创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节选)
古耜
①为数不少的作家在文人心态和意趣的挥洒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对社会下层普通劳动者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的关注与描写,并因此而导致了在新的社会矛盾面前的回避与缺席,这是近年来散文创作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
②纵观中国散文史,西方式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许相对稀薄,但发源于儒家民本思想的对社会下层广大劳动人民的关注、同情乃至赞美,却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从晁错的《论贵粟疏》至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再到郑板桥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一直到鲁迅的《一件小事》、巴金的《一个女佣》,属于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思想的作家们,都在一方面亮出了灵魂中的至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广大劳动人民命运的改变和地位的提高,众多作家更是在他们身上投注了空前充沛的热情和异常饱满的笔墨。显而易见,对于这样一种散文传统,如果我们不做过于偏执和绝对的理解,那么就应当承认,它为中国散文增添了难能可贵的人民性,并藉此而将散文同最广大的读者长久地、跨时空地联系在了一起。
③毋庸讳言,历史走到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冲突已经不复存在;政治的、经济的利益关系及至整个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复杂;人们整体的生活水平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面对这些情形,文学,特别是文学中极具个体精神与情感色彩的散文,还要不要坚持和强调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与表现?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个中理由也并不出常识和经验面:迄今为止,经历着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依然是普通劳动者占据着人口绝大多数,而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在因为注重效率而难免忽视公平的历史进程中,分明又一次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正面临着种种困惑与艰难,承受着远比其他阶层和团体大得多的生存压力……他们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其中自然包括散文家道义的支持与心灵的抚慰。
④然而,近些年来的散文创作却在这一方面陷入了大面积的失语状态。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尽管还有张承志、梁晓声、肖复兴等作家,不时捧出一些闪耀着平民之光的散文篇章,但更多的散文家,特别是其中的职业和准职业写作者,却随着生存条件的改观和文学环境的宽松,而逐渐沉溺于文人角色的自恋与自赏,满足于一己心态的表露与挥洒。这时,他们笔下呈现的,每每是湖光山色的流连,书里卷外的遐思,生命哲理的体味,艺术情趣的张扬,甚至草木虫鱼的观赏,美食雅苑的把玩……而明显缺少的便是对现实生活里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描绘与揭示。创作主体对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关切目光与悲悯情怀,是一种博大而深沉的人道主义的力量。当然,时下的文人散文倒是不乏精英层面的人文启蒙与终极关怀。但所有这些又常因内容的过于抽象或深奥,而远离了普通劳动者的现实痛苦和接受能力,所以并不能真正进入社会下层,无怪乎余杰要发出“我们离底层有多远”的询问和感喟。
⑤我不是说散文不应当表达文人的意识和意趣,也不是说表达了文人意识和意趣的散文都不是好散文,更不是故意倡扬散文的“民粹主义”倾向。既成的事实是,一批书卷气很浓,知识性很强,文化味很足的文人散文,恰恰成了世纪之交散文领域里抢眼的风景。它们对于提升散文创作的整体品位,起到了有目共睹的积极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果旷远开阔的散文世界,仅仅以文人自己的生活和意趣为主流、为风尚,特别是用它挤掉和取代了对普通劳动者生存现实的关注与再现,那么这个散文世界,便不只是单调的、倾斜的,而且是退缩的、软弱的:它在无形中回避着现实,回避着矛盾,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己守护人类良知、呼唤社会正义的责任以及应有的批判精神。而一个倾斜的、软弱的散文世界、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风貌呢?
(选自2001年第6期《黄河文学》)
16.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前散文创作中,许多作家满足于一己心态的表露与挥洒,放弃了对社会下层普通劳动者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的关注与描写。
B.中国现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西方式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许相对稀薄,却有发源于儒家民本思想的,对下层劳动人民关注的传统。
C.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包括散文家道义的支持与心灵的抚慰在内的各方面的关怀。
D.一个回避现实、回避矛盾的倾斜而软弱的散文世界,无法真正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也无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风貌。
17.近些年来散文创作在反映现实方面陷入了大面积的失语状态,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一项是()
A.虽有部分作者不时捧出一些闪耀着平民之光的散文篇章,但更多的散文家沉溺于文人角色的自恋与自赏之中。
B.时下一些散文缺少对现实生活中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描绘与揭示,远离普通劳动者的现实痛苦和接受能力。
C.一些作者无形中回避现实与矛盾,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守护人类良知、呼唤社会正义的责任及应有的批判精神。
D.面对现实,文学特别是文学中极具个体精神与情感色彩的散文,应该坚持和强调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与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海洋中的沙漠
林泉
科学家发现,在海洋中的一些地方,动植物都不见踪影,可谓是海洋中的沙漠地带。在热带南太平洋地区,大约有一半的地方,面积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无法生存,成为不毛之地。海洋沙漠也被称为海洋低氧区、海洋缺氧区,或者海洋死亡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称:海洋沙漠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自从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变多变大。
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的死亡区是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里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
科学家认为,造成海洋沙漠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因为研究早已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有所下降。研究证明,这种现象与海水温度的日益升高有密切关系。在0℃的时候,一千克海水可以携带大约10毫克的溶解氧,但如果温度升高到2.5℃,一千克海水携带的溶解氧就减少到了4毫克。根据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这种海洋沙漠扩大化同时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年递增1%,相当于0.02℃一0.04℃。海水升温使海水不同水层屏障现象更加恶化,阻止深度海域的营养物质上升到达海洋表面向植物提供食物。
在赤道太平洋一些海域的海洋表层,水温常年平均为27~C左右,但由于没有上升流将深海中含有高营养盐的海洋底层冷水带到表层海水中,再加上海洋的层化作用,导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极度缺乏,因此这里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数量也极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洋流的变化,在许多热带海洋区域,海洋层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导致海洋沙漠化的区域进一步加大,这种现象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海洋中缺少氧气的死亡区——鱼类和海洋植物的墓地迅速增长,正逐渐威胁着地球的健康。受全球变暖影响,海洋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已危及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如果全球气温继续升高,就可能给海洋生物以及依赖海洋生存的人们带来严重后果。随着海洋沙漠不断扩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许多物种被迫离开深海栖息地前往含氧充足的海域,这意味着它们不得不为争夺新的生存空间而展开残酷竞争。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8月下)
16.下列有关海洋沙漠的成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鱼类和植物无法生存。
B.由于低氧或者无氧导致海洋中的某些地区变成不毛之地。
C.一些排往海洋的河水中带有过多的养料导致海水变化。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洋流变化,从而产生生物死亡区。
17.下列有关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全球海洋沙漠区域越来越大,已经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
B.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才出现变多变大的现象。
C.最早发现海洋沙漠的是美国东北海岸等地,现已经波及亚洲。
D.相对于赤道太平洋地带,温带地区海域的沙漠现象天然较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掉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2. |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
3. |
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
4. |
文章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
①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
②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
③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何在?
④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
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需要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
⑥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但文化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相关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的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民间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⑦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民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本文有删改)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孔子全球化”原因的一项是()
A.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普适价值。
B.孔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
B.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同时也需要把代表着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思想介绍给世界。
D.“孔子全球化”能使国人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不能实现的,也不应提倡的,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
B.孔子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遍布全球,这说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 |
C.“和而不同”表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 |
D.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典型,体现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也说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
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这说明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这说明中国先贤对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认识。 |
C.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因此必须提防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扩张。 |
D.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因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全球范围展现、碰撞和交流。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解放日报》10月17日刊登余秋雨关于“上海世博会文化构想”的演讲及答问。在谈到世博会的中国元素时,余秋雨认为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个人都是中国元素的当代的生命载体,我们每个人的高贵、自信、欢乐等就是中国元素的最佳体现。
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队伍后来成了“第一中国元素”。他们讲着流畅的外语,为外宾指路,帮助他们搬运行李,甚至帮助他们购物,给他们介绍国内的山川名胜、风物特产……他们热情,大方,彬彬有礼,以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感染着外宾,他们成了中国元素的体现者。
请你写出一种“中国元素”,并对这一“元素”的主要表现和它所体现出来精神风貌作简要说明。(100字左右)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