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 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注]想见:思慕。 风采:此指某些官吏具有的刚正的风格。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觉,痛咎谢咎:归咎、责怪 |
B.屑榆为粥![]() |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委:丢下 |
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简:选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
B.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C.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城为人谦虚恭谨简单朴素,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都找阳城来裁决。 |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渴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象其他谏官那样勤心政事,但在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不怕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提倡修养孝道德行。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
译文:
(2)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译文:
(3)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
译文: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①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擢右正言。
章悼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悖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諄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
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
后章悖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复待制。七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日:“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佑①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死葬祥符县。后二年,金人发其冢,貌如生,相惊语曰:“异人也!”为之盖棺乃去。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有改动)
【注释】①元佑: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查办 | B.陛下富于春秋年岁 |
C.章惇用事,尤忌恶之憎恨 | D.金人发其冢发现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B.吾当从汝所之/纵一苇之所如 |
C.啖以即大用/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默 | D.因劝为子孙计/吾今为之虏矣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悖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2)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文末说“吾欲为元佑全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安世身上所体现的“全人”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进士。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①,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②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尔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恐遗误圣谕,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帝喜。五年加太子少保,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
【注】①长铨:长,掌管;铨:铨选,选拔。 ②僧保:生平不详。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项都能直接表现王翱"忠清"的一组是()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
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
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曾祖父子健,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健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遂归,终于家。
僖与篆孙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者。”骃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骃默然不对。郁怒恨之,阴上书告骃、僖诽谤先帝,讽讥当世。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僖以吏捕方至,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命儒者讲《论语》。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
冬,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止僖曰:“子盍辞乎?”僖曰:“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凶吉由己,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官,遗令即葬。(节选自 《后汉书》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萃:聚集 |
B.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爱:害怕 |
C.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祠:祭祀 |
D.崔骃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筮:用蓍草占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郁怒恨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D.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僖和崔篆的孙子崔骃友善,同游太学,在读到吴王夫差那段历史时,发表了评论,被人上书告他诽谤先帝,因而被要求前去狱吏那接受审讯。 |
B.孔僖上书为自己和崔骃申诉,理由是实际上没有事实捏造诬蔑才能称为诽谤,而孝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这并不能算是诽谤。 |
C.元和二年春天,皇上巡视东方,回来路过鲁地。孔僖回答皇上的问题后,得到了皇上的赞许,被授为郎中。 |
D.孔僖被任命为临晋令,好友认为不吉利。但他认为学习应为了天下人,他不听好友的劝告,前往就任临晋令。在职三年,并且死在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