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窃 秋
梁晓声
①窃其实就是偷的意思。老百姓说同一行径是偷,而文人雅士说成是窃。溜门撬锁谓之盗,探囊取物于他人的衣袋儿谓之扒,这些事在文人雅士们做了则谓之为窃。比如偷了别人的文章或构思,我们说是“剽窃”;我常想这乃是我们的小小的狡猾,为了被指斥的时候以一个“窃”字企图强调与偷的行为有所区别。
②我家近处有公园。每年秋至,菊花便耀眼地盛开了。我养过花,总也养不活。又很爱花,这就是一个矛盾。看了别人家花养得好,我羡慕。看了满公因的花盛开着,我常产生占为己有的强烈沖动。有了矛盾就得想办法解决。不解决矛盾便总是矛盾着。想来想去,那解决纠缠着我的矛盾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便是“窃”。这也可以说别无选择。
③白天我到公园去散步,去散步与别的散步者有不同之目的,或曰:“心怀鬼胎”也未尝不可。留连忘返之间,我早已记住哪一处的哪几林花更值得一窃。挨到晚上——自然是很晚的时候,十点钟以前,纳秋凉的人还是不少的——我便揣把小剪刀前往,有时我怂恿儿子和我一块儿去“散步”,可是儿子知道我去干什么,也知道他去了充当的会是什么角色,坚决地摇头。搞把小剪刀的同时我总不忘揣一记者证什么的。万一被管理花园的或专爱管闲亊的人逮住,记者证什么的便于搪塞过关或者乞讨下不为例的面子。
④总是绕着我白天记住的地方先缓缓走一遭,细心观察附近有无人影。如果有单个的人影我便不敢贸然,因为无法判定他或她是干什么的,也许正是个管理公园的或专爱管闲亊的。如果是成双成对的我便没了顾虑,因为我知道他们不论是什么人和正在干什么,即使是平常专爱管闲事的,也肯定分不出心思来干涉我。于是行动极其敏捷,一两分钟内已剪下离开……当然也有空着手回到家里的时候,我便会觉得极其沮丧和气恼,诅咒些使我目的不遂的那个人很恶毒的话。
⑤刮风下雨天我是一定要出去“散步”的,每次收获颇丰。我所窃的是些欲开未开的花,插于瓶中,置于案旁,看着觉得太美了,欣賞的满足混杂着占有的喜悦。花们日日地渐开,我觉得我值得。
⑥几场秋风秋雨后,公因里的花一片凋零。我盼秋风秋雨,那能为我创造较充分的条件,即使在大白天也可以公然地干我想干的亊。
⑦后来公园里的花再也没什么看头了。还能开几日看几日的,都插在我家的花瓶里。最多的时候这儿一瓶那儿一瓶,摆了好多瓶。于是我每天去散步,也就只不过是散步了。望着满目凋零景象萧条的残秋,我心里不免暗暗自得。因为当别人再也没有什么开着的花儿欣赏的时候,我的欣赏需求仍得到着满足。与别人相比,那一种满足心理似乎更大。
⑧有一天我忽然面对眼前开得很宁静的花想——原来我内心里自私、贪婪、占有的欲望是多么强烈。而我不过是一个写小说的,内心欲望的直径充其量不过仅限于文,而且还能常常自审着,自省着,自抑着。否则,延至官场、延至情场、延至商界、延至政界,延至一切更易激发人占有的更易使人心污染的名利场,我这个人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所贪取而窃的又会是什么呢?我又将采取些什么样的狡猜和手段呢?
⑨插在一个个瓶子里的花,仿佛一面面镜子,我从中照了我的内心世界,我竟一悚然。竟有点儿自己被自己吓住了……
(节选自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作者开头对“窃”字作了一番解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内心欲望的直径充其量不过仅限于文坛。
(2)我从中照见了我的内心世界,我竟一时悚然。
窃花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得扭曲而可怕,请从文中找出三处事实加以说明。
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是窃花,为什么标题却是“窃秋”,请作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工业化之前,英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阎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国史》中这样描绘“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它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静谧的乡村、弯曲泥泞的小路,憨厚朴实的乡民,绿茵茵的公有地,哞哞欢叫的牛羊。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就在这一派田园牧歌的背后,一场使英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变革逐渐来临。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并非偶然。
英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产者牢牢地掌握政权,财产被作为“自由”的基本条件;但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经济的成长不会因有可能威胁到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受到压制。自16世纪始,随着旧式贵族的衰落与中等阶级的兴起,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以三个社会阶级——土地贵族、中等阶级与工资劳动者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农民”式的双层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开始涌现,并促使早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流动性弹性社会结构所取代。
英国人马克思•韦伯提出了“合理谋利”精神。所谓“合理谋利”,是与在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相对而言的,这与英国的清教传统有关系。孟德斯鸠曾认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就形成了浓厚的清教氛围。清教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勤奋,另一方面是节欲。清教伦理既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又反对人们不讲信义。这种提倡“合理谋利”的教诲,促使人们,主要是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靠自身的努力去扩大生产、创造财富,并且创造出一种可以引发农民市场兴趣、把他们富余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获利的新机制。这正是英国人独有的工业民族精神。
仅有精神是不够的,英国在工业化道路面前还有许多障碍,在这方面思想家们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他们的著作,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天赋人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工业化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来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另一个重大障碍便是重商主义。作为指导英国发展的国家政策,重商主义曾帮助英国保持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化方兴未艾的时候,它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突破重商主义的束缚,为经济“松绑”,就成为时代的需要,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节选自《工业革命:英国世界霸权形成的前提》,有删改)
下列对有关概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层式的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流动性,这与“双层社会结构”的封闭、刚性不同。
B.“合理谋利”与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不同。
C.“天赋人权”是指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重商主义”虽然帮助英国保持了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革命时期,却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束缚。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之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有着传统社会的风貌,被过着舒适生活的英国人赞美为“快乐的英格兰”。
B.君主立宪制度,有利于有产者掌握政权,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不会因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压制经济的成长。
C.亨利八世以来的清教改革,一方面强调勤奋,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另一方面强调节欲,反对人们不讲信义。
D.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这是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代。
蔡明义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他就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农为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孙。根据典籍记载,公元前2600年左右,姜雷联合轩辕共同打败蚩尤,并且将帝位让给轩辕,使他代替炎帝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正式命名为黄帝。黄帝又委任姜雷为左相,封为六合方山侯,并以地赐姓,从此姜雷更姜姓为方姓,成为方姓始祖。后来,黄帝娶了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的方雷之女嫘祖为正妃,方雷便成为轩辕黄帝的岳父。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
记者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处了解到:《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证。其中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李学勤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
(选自《北京科技报》,有删改)
1.下列各史料中关于炎、黄二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炎帝曾经打过几仗,黄帝在征服炎帝后,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
B.《国语》中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其中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
C.《史记》沿用《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认为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
D.根据《史记索隐》考证,少典是诸侯国号,不是人名,更不是炎帝、黄帝父亲的名字。
2.下列关于蔡明义和李学勤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蔡、李二人都得出了炎黄二帝不是同一时代的结论,他们的研究都能从古代典籍中找到根据。
B.蔡、李二人的研究都彻底推翻了《史记》、《国语》中有关炎、黄二帝是兄弟关系的记载。
C.蔡、李二人关于炎、黄二帝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仅有的差别在于炎、黄二帝间隔时间的长短不同。
D.蔡、李二人认为,炎黄二帝不生活在同一时代,有兴衰上的先后列序,表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籍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以肯定的是,炎黄二帝都和少典氏部族有渊源。
B.根据史料记载,黄帝娶方雷的女儿嫘祖为妻,而方雷是炎帝第11世孙,可见炎、黄二帝的确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C.根据李学勤的观点,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因而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是不可能的。
D.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都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可见中华文明就是从伏羲氏开始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奇妙的“自然数局”
人们在自然界里,迄今发现的最为神奇的数,就算是黄金数0.618了,不过,神奇的大自然不仅给出了黄金数,还给出了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是意大利13世纪的数学家,他发现有这样一组数列非常奇妙:1,1,2,3,5,8,13,21……这个数列表面无奇,但内里神奇,因为大自然里许多事物都能展现出这种数列,百合的花瓣是3瓣,飞燕草是5瓣,翠雀花是8瓣,金盏草是13瓣,紫宛是21瓣……
现在,人们又发现了一种自然呈现出来的神奇的数字组合系列,这种数字组合系列来源于“七星彩”等彩票所摇出的中奖号码组成的数码群。以当今我国发行的“七星彩”为例,摇奖时,在摇奖现场人员和公证员的监督下,摇奖机里的数码球经过持续30多秒的无规则摇动后,随即排列出从百万位到个位的7位数。
按理这些随机出现的开奖号码彼此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关系才对,但奇妙的是,这些前后出现的号码竟然会出现等值对应关系,而且其后面的号码还会有秩序地重演前面的等值对应关系。
具体说来,现已发现的等值对应关系有多种形式:这期出现了某个自然数号码,下期或下下期又出现了同样的自然数;又如这期或这期与下期两个自然数的和,恰好就是下下期某一单个自然数号码等等;如果单单是出现这种简单的等值对应关系,倒还不算什么,非常奇妙的是,当某一种等值对应关系出现以后,其后面的号码还会有序并持续地重演这种等值对应关系,而且重演现象出现的形式也会完全相同。
这些彼此有序对应的自然数号码组合系列,显然不是什么有一定规则的数列,也不是有固定格式和一定规则的数阵,因此,研究者们认为,称之为“自然数局”比较恰当。
有人认为,这种“自然数局”现象其实潜藏着宇宙万物的深层秘密,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因连续不断地摇奖号码群体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事物——它不是人工编排出来的,因此它就应该能体现出自身的变化规律。更进一步讲,这种现象体现出的就是事物的对应律和重演律,即宇宙万物都不是孤立的。这种神奇现象的出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可以预测地,包括似乎神妙莫测的各种摇奖号码!因此,对“自然数局”的研究,应纳入预测科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入探讨其规律,或许其中隐藏的预测规律会给预测科学家带来重大启发。
——摘自《科学之谜》2009年第17期
下列关于“自然数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数局”奇妙在当某一种等值对应关系出现以后,其后面的号码还会有序并持续地重演这种等值对应关系。
B.所谓“自然数局”指的是彼此有序对应的自然数号码组合的有一定规则的数列。
C.“自然数局”一定潜藏着宇宙万物的深层秘密——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D.自然界里神奇的黄金数字、斐波那契数列、“七星彩”数字组合系列等,合称为“自然数局”。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领域迄今发现的最为神奇的数就算是黄金数了。
B.斐波那契数列神奇在大自然里许多事物都能展现出这种数列。
C.人们又从“七星彩”等彩票所摇出的中奖号码组成的数码群中发现了一种有规律呈现出来的神奇的数字组合系列。
D.作者认为“自然数局”的出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可以预测的,包括似乎神妙莫测的各种摇奖号码。

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自然数”的研究纳入预测科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入探讨其规律,将来一定会给预测科学带来重大启发。
B.即使有人能够提早发现七星彩开奖号码的某种等值对应关系,按照重演规律,一一把将要开出的七星彩号码全部推导出来,也不会中500万元。
C.因为“七星彩”等彩票所摇出的数码群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事物,而非人工编排的,所以它一定能体出自身的变化规律。
D.斐波那契数列有一个主要特点,即后一位自然数是前两位自然数的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两项是()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画好竹子的枝节叶片后,再用淡墨水勾画渲染。
F.他画竹的技艺较之苏东坡、倪云林、王绂等人更为精妙。
具有“雅致、逼真”艺术特色的画家是()

A.萧悦 B.苏轼 C.倪云林 D.金冬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指纹知识随着大众对神秘刑侦案件的兴趣而传播,也随着门禁系统、社会保障卡等在大众领域使用而普及,公众对指纹私密性的认识也更加清楚,捺印指纹的知情同意原则也已提出,这不但涉及指纹伦理学问题,也涉及生物(指纹)特征权的法律问题。目前尚未有肤纹伦理学或指纹伦理学一说,但在肤纹学研究的活动中有必要借鉴和遵守医学伦理学的原则。
在科学研究中涉及个人生物特征资料的提取,知情同意是必要的手续。当代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抽血采取DNA作遗传学分析,个人的DNA序列和基因情况与个人健康密切相关,又与其婚姻、就业、保险、信贷等有关。有关DNA的论文如果发表在权威杂志上,还必须出示伦理委员会的证明,以说明已经过知情同意的程序。与DNA相比,指纹的应用更加广泛。指纹具有庄严性,不可随便捺印给人,有的人往往在写字签名后,还在旁边按上一枚指纹,以示认真、慎重。
肤纹学研究有检查、分析和保存三个过程。肤纹检查指捺印指纹、掌纹和足纹,采样者要向捺印对象讲清捺印肤纹的目的,征得其同意,并保证对供者背景资料和捺印图保密。供者在任何时候有权利终止使用并追回捺印图,且不因此受歧视。
肤纹分析中需遵循行善、无害的原则,利用掌纹搞手纹算命,搞封建迷信都是违背伦理学原则的。要珍惜肤纹捺印图,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告诉给提供者,但不得向雇主、保险公司等机构或个人披露。
新捺印到的肤纹图和已保存在库的捺印图要遵守资料保存的伦理学原则,捺印图应长期妥善保存,供者应在每隔若干年将自己的地址告诉捺印图保管中心,以便其随访,但供者不主动与保管中心联系,并不意味放弃托管。除法医目的或是直接有关于公共安全的目的外,保存者应拒绝对供者不利的访问。
中国民族肤纹的大规模研究始于1980年前后。1980年中国肤纹研究协作组提出,研究肤纹要以肤纹捺印图为准,1982年完成近30个民族的捺印和调查。1992年已对54个民族作了捺印和调查,1994年完成西藏门巴族的肤纹捺印(中国大陆最后进行捺印和研究的民族)。
伦理学的相对性因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的不同,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等因素,在应用医学或遗传学伦理原则的认同方面有一些争议。
指纹在个人终身稳定、各不相同的特性,使其成为个人身份识别的依据,是个人随身携带的生理凭证和“防伪”标志,也是多数人视为个人隐私的材料。未经过知情同意程序的捺印和研究可认为是不道德的,肤纹工作者要自觉遵守肤纹研究中的伦理学原则,在肤纹研究中执行知情同意程序是表现中国肤纹工作者的良好科学道德的举措。遵循国际科学研究伦理学原则,是中国肤纹工作者走向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步骤。
下列不属于“肤纹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的一项是( )

A.有关DNA的论文如果发表在权威杂志上,还必须出示伦理委员会的证明,以说明已经过知情同意的程序。
B.供者在任何时候有权利终止使用并追回捺印图,且不因此受歧视。
C.肤纹分析者要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告诉给提供者,但不得向雇主、保险公司等机构或个人披露。
D.除法医目的或是直接有关于公共安全的目的外,保存者应拒绝对供者不利的访问。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捺印指纹的知情同意原则的提出,使得指纹知识更加普及,公众对指纹私密性的认识也更加清楚。
B.除了DNA作遗传学分析,要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指纹采集也是涉及个人生物特征资料的提取,也要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
C.捺印图的提供者应在每隔若干年将自己的地址告知捺印图保管中心,以作为捺印图留存或终止的依据,也便于保管中心的随访。
D.中国民族肤纹的研究以指纹捺印图为准,目前,已完成了包括西藏门巴族在内的54个民族的抽样捺印和调查工作。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肤纹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捺印指纹的知情同意原则将成为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手续。
B.指纹具有庄严性,不可随便捺印给人,有的人往往在写字签名后,还在旁边按上一枚指纹,事实上这种做法符合伦理学的原则。
C.伦理学因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具有相对性,在应用医学或遗传学伦理原则的认同上必然存在着一些争议。
D.指纹之所以是个人随身携带的生理凭证和“防伪“标志,是因为它对个人来说“终身稳定、各不相同”,因而也是多数人视为个人隐私的材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