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孰(wéi: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现。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调叶县尉 举:推荐
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 丁:遭逢
C.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  诬:欺骗、言语不真实
D.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配:够得上、相当

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①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②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③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④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⑤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⑥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陈举被除名。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4分)
(2)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3)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神宗在颖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腾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加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马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辩,帝为巽辞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选自《宋史•王安石》)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石乃视事 B.已归于流俗
C.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
D.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

下面四个句子都有主语和宾语省略,其中省略的内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又荐自代 B.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C.命知江宁府 D.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评说有误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主张治理国家应该以尧舜为榜样,认为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略而不繁杂,精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烦难,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B.王安石认为研究经书是为了处理世间的事务;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是最急迫的事,于是说服宋神宗制定并推行新法。
C.王安石以称锤和重物相为轻重的关系作比,论述了皇权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的道理,劝说宋神宗要加强自己的权力,不要放权流俗。
D.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吕海、韩琦、司马光等官僚和士大夫的反对,而并非真正使“黎民骚动”;王安石寄变法成功于宋神宗是极不稳妥的。

翻译下列句子。
1)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簿。改宣德州司侯。州我金国戚,号难治。特立至官,俱往谒之。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潜使人索其后庭,得羊数十。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豪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
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侮慢儒士。会移镇陕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县,期三日足,后期如军法。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执政者忌之。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白撒诉于世宗,言特立所言事失实。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首传旨谕特立曰:“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立曰:
“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过将军家过:拜访
B.以近族得减死论论:定罪
C.后期如军法如:按照
D.宜锡嘉名锡:赏赐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特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①其子匿他舍,捕得之②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③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④参知政事徒单兀谄事近习,皆当罢黜⑤世宗宥之,遂归田里⑥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特立做事很讲究策略,先稳住五将军,再命人暗中搜查,于是,将将军绑起来关进监狱。
B.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向来对读书人不尊敬,故意刁难张特立,令他在三日之内备足军粮器械。
C.由于张特立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致使白撒到金世宗那里告状,他因此解官回到了家乡。
D.晚年,张特立隐居田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被元世祖封为“中庸先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浮长淮,诉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鬼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
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哉!
(马存《赠盖邦式序 》)
作者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从游历到文章有一个内化过程,这个过程是
联系全文,从两方面概括《史记》的特点
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阜文,名惠言,先世自宋初由滁州迁武进,遂世为武进人。曾祖采,祖金第,父蟾宾,皆县学生。母姜氏。皋文生四年而孤,姜太孺人①守志,家甚贫。
皋文年十四,遂以童子教授里中。十七补县学附生,十九试高等,补禀(通“廪”)膳生。乾隆五十一年,本省乡试中式。明年赴礼部会试,中中正榜,例充内阁中书,以特奏,通榜皆报罢。是年,考取景山宫官学教习。五十九年,教习期满,例得引见,闻姜太孺人疾,请急归。遂居母丧。嘉庆四年,今皇帝始亲政,试天下进士加慎。皋文中式。时大学士大兴朱文正公珪为吏部尚书,以阜文学行特奏,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盖皋文前后七试礼部而后遇,年三十有九矣。六年,散馆②,奉旨以部属用,文正复特奏,改授翰林院编修。七年六月辛亥,以疾卒,年四十二。
皋文清赢,须眉作青绀色,面有风棱。而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其乡试中式,文正以侍郎主考。皋文自出其门,未尝私求见,以所能自异,默然随群弟子进退而已。文正潜察得之,则大喜,故屡进达之。而皋文齖齖③以善相诤,不敢隐。文正言天子当以宽大得民,皋文言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文正言天子当优有过大臣,皋文言庸猥之辈,幸致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文正喜进淹雅之士,皋文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与同县洪编修亮吉于广坐诤之。亮吉后以上书不实,遣戍,赦归田里,阜文则竟死矣。
方皋文为庶吉士时,今皇上加上列圣尊号,盛京④太庙旧藏宝,例遣官磨治,篆所加尊号,刻入之。皋文以能篆书,受廷推。言于当事者:“宜自京师下所司等上上玉,刻成遣使奉藏,其旧藏宝不得磨治。”当事者以为然,格于例,不果奏。又言于当事者:“翰林院乃皇帝侍从,奉命篆列圣宝,宜奏请驰驿,不得由部给火牌。”亦格于例,不果奏。已而叹曰:“天下事皆如是邪?吾位卑,能言之而已。”
[节选自(清)恽敬《张皋文墓志铭》]
[注]①太孺人:相当于大夫人。②散馆:清时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庶常馆学习,
三年期满经考试后视优劣或留馆任职,或到各部任京官,或外放州县官,叫“散馆”。③齖齖:争辩的样子。④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皋文学行特奏学行:学问人品。
B.试天下进士加慎加慎:更加慎重。
C.皋文言庸猥之辈,幸致通显通显:神通广大。
D.亮吉后以上书不实不实:不符实际。

下列八句话编成四组,分别表现皋文的学问和人品的一组是
①皋文年十四,遂以童子教授里中
②明年赴礼部会试,中中正榜
③以特奏,通榜皆报罢
④今皇帝始亲政,试天下进士加慎。皋文中式
⑤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
⑥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
⑦皋文齖齖以善相诤,不敢隐
⑧皋文以能篆书,受廷推

A.①③ B.②⑤ C.④⑧ D.⑥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皋文,名惠言,他的先祖是在北宋初年从滁州迁至武进的,他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守寡,“家甚贫”言浅意深地说明了家庭的窘况。
B.张皋文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县学生员,他自己也在17岁时进了县学。乾隆五十九年将要加官升迁时,因母亲病危而返乡侍母,并于母亡后守孝。
C.张皋文生得清瘦,面部棱角分明,而性格十分和蔼平易,但关乎道义的问题,他一定明确表态,对自己的恩师也敢于直言,从不隐瞒观点。
D.张皋文擅长篆书,曾负责磨改重刻前代皇帝的玉印之事,他几次提出正确建议却都未被上奏,不仅体现出他的坦诚性格,还反映了位卑言轻的无奈。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私求见,以所能自异,默然随群弟子进退而已。
(2)文正喜进淹雅之士,阜文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
(3)天下事皆如是邪?吾位卑,能言之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宜黄何尉序
(南宋)陆九渊
民甚宜其尉,甚不宜其令;吏甚宜其令,甚不宜其尉:是令、尉①之贤否不难知也。尉以是不善于其令,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是令、尉之曲直不难知也。东阳何君坦尉宜黄,与其令臧氏子不相善,其贤否曲直,益不难知者。夫二人之争,至于有司,有司不置白黑于其间,遂以俱罢。县之士民,谓臧之罪,不止于罢,而幸其去;谓何之过,不至于罢,而惜其去。臧贪而富,且自知得罪于民,式②遄其归矣;何廉而贫,无以振其行李,县之士民,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思其贤而为之歌诗以送之,何之归亦荣矣!
比干③剖心,恶来④知政;子胥鸱夷⑤,宰嚭⑥谋国。爵刑舛施,德业⑦倒植,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今有司所以处臧、何之贤否曲直者,虽未当乎人心,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岂不远哉?况其民心士论,有以慰荐扶持如此其盛者乎?何君尚何憾!
鲁士师如柳下惠⑧,楚令尹如子文⑨,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三黜三已之间,其为曲直多矣!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况今天子重明丽正,光辉日新。大臣如德星御阴辅阳,以却氛祲。下邑一尉,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适用吏文,与令俱罢,是岂终遗逸厄穷而已者乎?何君尚何憾!
虽然,何君誉处若此其盛者,臧氏子实为主也。何君之志,何君之学,遽可如是而已乎?何君是举亦勇矣!诚率是勇以志乎道,进乎学,必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吾所望于何君者。不然,何君固无憾,吾将有憾于何君矣!
[注]①令、尉:令,行政长官;尉,司法长官。②式:通“轼”,名词动用,装上车。③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纣王剖心而死。④恶来:商纣王宠信的奸臣。⑤鸱夷:皮囊,伍于胥死后尸体被盛在皮囊中丢到河里。⑥宰嚭:吴王夫差的太宰,夫差打败越国后,勾践对他进行贿赂和收买,于是达成议和,使越国得到复国图强的机会。⑦业:特指恶业,做了坏事。⑧柳下惠:春秋时鲁大夫,掌管刑狱,三次被贬职。⑨子文:春秋时楚国令尹,曾三次被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阳何君坦尉宜黄尉:县尉。
B.式遄其归矣遄:迅速。
C.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揆:比较。
D.以迕墨令迕:违背。

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何坦廉洁清贫、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民甚宜其尉
②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
③无以振其行李
④何君尚何憾
⑤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
⑥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
⑦何之归亦荣矣
⑧诚率是勇以志乎道,进乎学

A.①④ B.③⑥ C.②⑤ D.⑦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慰何坦时,陆九渊多次用了“何君何憾”,以表现何坦虽无错而被免职,但由于获得了百姓的爱戴歌颂,所以不必抱恨。
B.文章开头就从正反两方面提出了检验官吏贤否的标准:民心的向背和僚属的好恶。
C.第二、三段,分别引用史实,说明何君的遭贬没有什么遗憾,而且还有再被起用的希望。
D.本文是一篇赠序,县尉何坦由于官居次位而与县令不和,并因此被免职,作者写作本文表示慰问和勉励。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爵刑舛施,德业倒植,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
(2)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
(3)何君主志,何君主学,遽可如是而已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