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
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面对诺奖,亢奋的中国当学日本内省
刘效仁
谜底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对于钱永健这位钱学森的堂侄有望获奖,中国媒体此前就表现了一种莫名的亢奋。倒是自今年度诺奖颁布以来已有3名科学家享受殊荣的日本,显得内敛。日本反省教育的不足,希望借此机会扭转社会上对理工科敬而远之的风气,给基础科学研究注入活力。(《新京报》10月9日)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皆因一年一度有一个诺奖,皆因一年一度总与中国人无缘,总是让中国公众和传媒感到莫名的忧伤。国人摘掉有色眼睛,终于发现,诺贝尔奖毕竟是世界顶级大奖,代表了世界科学的尖端水准,需以一个国家的基础科研水平为铺垫,综合科研能力作依托。所以,当印度、日本等近邻陆续有人摘取诺奖桂冠,唯有中国无缘,总是让人感到了某种不平。
这下好了,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上榜了。不说此前,媒体就其能否获奖做足了文章。许多媒体9日的新闻标题皆为“钱学森堂侄摘得化学诺奖”,并将钱永健的照片放在了首位。钱永健的名字免了,国籍更不在话下,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暗示,钱家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事实上,两个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许多年来就没有少为中国人争来荣光,这下终于来了个接班人,能不鼓而呼之,弹冠庆之?
倒是日本人沉得住气。今年,除了下村修获化学奖,美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获得物理学奖(新华网10月7日)。南部阳一郎亦生于日本,后加入美国籍。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和小柴昌俊,过去也是因为基本粒子领域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证明日本在基本粒子研究领域实力不俗。但《读卖新闻》8日发表社论却指出,日本国内近年来出现了年轻人对物理学等理工科敬而远之的现象,政府和大学应该着手改革培养科研人员的体系,以增加日本年轻人对科学的梦想和期待。《每日新闻》社论也直言,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经济效益,政府把科技当作活跃经济的主要支柱,大学的研究也追求效益和应用。公共媒体难得的理性和清醒,对于政府和公众自省当有振聋发聩之效。
反观我们自己的亢奋,就未免有些不伦不类,乃至于神经质。钱永健1952年出生在纽约,从小对化学很感兴趣,因气喘病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就在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假如钱永健从小生活在中国会如何?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恐怕他的小小爱好和创新天才早就夭折了吧。别说家庭宽容不得,我们的大学也未必容得下身体不健康的学生。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日本的益川敏英居然外语不佳,在中国唯英语是崇的当下,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说到底是教育的差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就指出,中国教育正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轻视教学,轻视原创,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忘了后者才是大学的灵魂。(《中国青年报》10月9日)这种反思,无疑是切中时弊的。问题在于,这不仅是高校的错,也不仅仅大学校长们的错,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评估机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和不足。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反映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品德。 |
B.中国许多媒体9日的新闻标题皆为“钱学森堂侄摘得化学诺奖”,其中有意省去了姓名和国籍,这一方面反映了国人的某种期盼,也反映了这些毁体的媚俗。 |
C.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诺贝尔化学大奖,美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因为基本粒子领域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充分证明日本在基本粒子研究领域实力不俗。 |
D.文中介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这定日本的益川敏英外语不佳,钱永键的身体也不好,意在提醒人们现有的教育体制和评估机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
E.钱永键教授生在美国,是美国国籍。可见他的确是“美国科学家”,但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林的堂侄,却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作为科学家失去了爱国心,无疑是可悲的。在文中,对钱永键获诺贝尔中国媒体的“亢奋”有哪些具体表现?为什么如此“亢奋”?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末附注部分的作用。
结合新闻内容,探究“公共媒体难得的理性和清醒,对于政府和公从自省当有振聋发聩之效”一句话的内涵,并联系社会现实,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草木
韩少功
佛教慈悲一切有眼睛的生命,故没有“人”而只有“有情”的概念,把人与动物并置这一概念之内,一视同仁。这一来,只有植物降了等级,冷落在慈悲光圈之外,于是牛羊大嚼青草从来不被看作屠杀,工匠砍削竹木从来不被看作酷刑。
佛祖如果多一点现代科学知识,其实可知草木虽无心肝,却也有神经活动和精神反应,甚至还有心理记忆和面部表情——至少比网络上的电子虚拟宠物要“有情”得多。比如我家的葡萄就是小姐身子丫环命,脾气大得很,心眼小得很。有一天,一树葡萄叶突然只剩下光光的主杆,叶子全部脱落在地任人碾踏,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想了好一会,才记起来前一天给它修剪过三四片叶子,意在清除一些带虫眼的破叶,以便它更为靓丽清新。肯定是我这一剪子惹恼了它,让它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来个英勇地以死抗争。你小子剪什么剪?老娘躲不起,但死得起,不活了!
不仅是这一株,其它葡萄也不好惹,决不容我随意造次。又一次,我见另一株葡萄被风雨吹得歪歪斜斜,好心让它转了个身子,以便攀上新搭的棚架。我的手脚已经轻得不能再轻,态度已经和善得不能再和善,但还是再次逼出了惊天动地的自杀案,又是一次绿叶呼啦啦尽落,剩下光杆一根。直到两个多月后,自杀者出足了气,逞足了威风,枯杆上才绽出一芽新绿,算是气色缓和心回意转。
相比之下,姿质平平的梓树就淳厚得多。工匠们建房施工时,把一棵碍事的小梓树剁了,又在树根旁挖灶熬浆料,算是刀刑火刑无不用其极,足足让小树死了十几遍。不料工匠离开半年之后,这树蔸无怨无悔,从焦土里抽枝发叶,顽强地活了过来,为主人很快撑起了一片绿荫。在中国的文字里,木匠原名“梓匠”,故乡又名“桑梓”,可见这种树在历史上颇有年头。这与它的不屈不挠和任劳任怨一定不无关系。我只是觉得这种树稍稍有点蠢,比如初秋之际,寒暖不定,它们似乎是被气候信号搞糊涂了,不知眼下是什么季节,就又落叶又发芽的,如同连哭带笑,又加棉袄又摇扇,蠢得有点丢人现眼。
秋天来了!我忍不住冲着它们喝斥。
它们似乎听不懂,新芽还是冲着落叶往外窜。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各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泼地的那一刻爆出蓝花一串,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色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自由主义地擅自进退。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为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的喷药杀虫,但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暮气沉沉。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呢?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它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谁说这不是它们在咳嗽或者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满园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含怒绝交——但我在何事上得罪了它们?
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桔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挂果,其它几株却无精打采,单薄瘦弱,长来长去还是侏儒,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么。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么——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我对这个建议半信半疑:几棵树苗也能看得懂脸色?作者说他家的葡萄是“小姐身子丫环命,脾气大得很,心眼小得很”,从文中描写葡萄的内容看,作者这样说表达他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说草木的心性各各不一,请根据原文有关内容说说梓树有什么样的心性。
简析这篇文章写“草木”时采用的艺术手法。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仿真到逼真:转瞬显现导演创意
①数千白衣武者将太极拳打得行云流水、整齐划一;2008个长衣武士击缶传歌,通过拍击精准地显示着倒计时;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快速排列变化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在总计两万人的表演现场,每0.04秒就会发出一个动作指挥口令。当你被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些精彩表演深深感染时,也许不知道,在张艺谋等导演背后还有个“科技参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简称“仿真编排系统”),它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②“导演只要说出自己创意,科研人员将具体参数输入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表演同样逼真的效果。它还能实时漫游,也就是说能展示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该项目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丁刚毅介绍说,这次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如果靠想象或真人反复排练来调整表演方案,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③系统用途之一是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在此之前,由于排练等动态复杂因素,没人能说出一个方案需要多少人,导演们也常为此争执,现在用软件一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星光”表演中,导演最初估计要5000人,计算机根据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得出最优方案,建议2369人参演。起初,大家对这套系统还不太信任,排练击缶时找来800人现场排练,结果发现和计算机的结果几乎没有出入。
④最令人惊叹的是,开幕式击缶和活字印刷表演如何让上千名表演者的动作如同机器一样准确无误、毫厘不差?科研人员张龙飞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每个演员都有制胜法宝——一张口令表。系统通过自动化确定演员站位,给每个人设定坐标并分区编号,电脑根据站位数据确定灯光动画效果,同时,根据呈现出的三维效果视频,自动化分配各个站位的演员动作,每0.5秒出一张数据图,演员只要拿着动作口令表,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动作就行了。
⑤导演想法多,创意新,还随时变化,作为“技术参谋”,这套系统实现了全程贴身服务。仿真编排系统还能通过实时捕捉采集动作,实现大规模群体表演动作预演和多媒体交互指挥,并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实现演出流程、演出人员、服装道具、实施进度管理和参演团队集结调度等。这些技术都成功地应用于彩排指挥、2016人太极表演、万人代表团入场仿真等重要环节。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张和平曾感慨:“这就是科技奥运!”
⑥“该仿真系统能够把一个模糊创意变成可操作、可执行的方案,把创意、排练方案、呈现形式甚至服装道具等信息管理都融合在一起,利用平台系统综合考虑解决。”丁刚毅说,这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应用仿真技术解决大规模的广场文艺演出,实现了硬件软件与导演创作规律融合。通过这次尝试摸索出大型文艺演出导演创意编排的技术需求,利用人群仿真,探索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同时还形成了奥运会后续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
⑦谈到应用前景,丁刚毅非常乐观:“除了大型文艺表演,该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据他透露,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以后计划实现到10万人的规模。除了服务于奥运会,这套系统还可以在重大广场仪式活动及今后实战演习、反恐等领域中使用。
(选自《科技日报》2008年8月20日)以下对“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能够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自动化确定演员站位和自动化分配各站位的演员动作。 |
B.它能够通过实时捕捉采集动作、实现大规模群体表演动作预演和多媒体交互指挥。 |
C.它充分利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从演出流程、演出人员到服装道具、实施进度管理以及参演团队集结调度,等等。 |
D.它能实时漫游,即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可展示真人排练的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 |
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并没有靠想象或采用真人反复排练,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 |
B.科研人员将能够体现导演创意的具体参数输入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同样逼真的效果。 |
C.仿真编排系统能够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建议2369人参演“星光”。 |
D.导演和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在现场指挥北京奥运会彩排、2016人太极表演、万人代表团入场仿真等重要环节。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型文艺表演上,仿真编排系统技术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上,该系统作用并不是那么大。 |
B.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任意规模。 |
C.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计算,认为排练“击缶”需要800人,现场发现和计算机的结果几乎没有出入,由此可知仿真系统计算比实际情况还准。 |
D.仿真编排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尝试,使科研人员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与此同时,还形成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雪域夜色
邹济时
十月的雪域,杨树叶子已褪去绿色,换成了一身鹅黄的衣裳。
从日喀则出发时已是黄昏时分,太阳逐渐消散了所有的炙热,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着行人的皮肤。远处荒凉的山脊统统被镀上了层金黄色的暖意,迭荡在岁月的漩涡深处,直逼人的视线。此刻,浩瀚的广漠与窗外的朔风纠缠在一起,卷动地上堆积的树叶,穿透那牛皮线装书的史帙,令凝滞的美与动态的美在无垠的空间纠缠。车沿着雅鲁藏布江继续在窄窄的柏油路上奔驰,太阳悄然翻过山坳,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大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竣”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
当太阳被时光拽入玄宇,把所有橘红的辉茫收敛入匣子时,夜的幕帷才轻缓地拉开,令高原顿时失去了白日的生机。
飞翔的野鸽早早地收起自己的羽翅,栖身于悬崖或是桥洞里打着盹,聒噪的麻雀也躲到了不知名的地方哑了声,田垅里的虫子在失去青稞的庇护也不再歌唱,周边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与宁谧,惟有的仅是车轮辗过路面发出的“唰唰”声。
透过车窗望去,蒙胧地可以看到身后迅速消逝的灌木,灌木后面只是一团深邃的黑,因为黑夜遮断视眼。
黑,是短暂的。稍时,月牙儿就从前方的山巅羞涩地闪了出来,像海礁上的灯塔散发着淡淡的清辉,却指引着夜行人前行的路。不知何时,月的银色已像泉水涌入车内,塞得满满的,侧身看到同行的人面部都呈现出肃穆安详,皆是眯着眼睛假寐。的确,享受这月下难得的惬意是种幸福。
窗外的月铺满了河山,可以借着这清幽令人欣赏到外界另一种非凡的美。河面荡漾着一层银波,碎鳞般地倒映着月牙儿粗糙的轮廓,隔河的山峦像一幅巨大的屏风以淡蓝色的天幕为背景,逶迤伫立,虽然只是黝墨的影像,正前方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牙儿的周边是一圈银晕,浸润着无际的穹窿,几枚稀疏的星盏遥遥地闲搁在月亮的周际,较往日少了几分颜色。
车继续行走,过了曲水县,公路两侧的树林愈加浓密起来,密密匝匝的像一列列古阵中站立的士兵,令路面显得逼仄起来。当车绕过聂当大佛,闯入了开阔的河谷,右侧的拉萨河默无声息的像条墨绿的色带流淌,月出现在河对岸的山巅,清幽而寂寥的在天空中徜徉。突然公路侧几只水鸟,许是被汽笛声所惊扰,鸣叫着窜出栖身的树木,划过天空消逝于茫茫的月色之下。
月明、水幽,看着窗外的美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句不由从心隅飘然而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虽月是残月,但毫无疑问,面对此景我无法找到适当的词语加以描述和修饰。雪域夜色之美,大概也就是这种自然之美、纯粹之美,天地和谐之美吧。
是夜,枕着那月色清风酣然一梦。
(摘自《散文百家》2009年第9期)文章第2段写的雪域黄昏时分景色,似乎跟“雪域夜色”没有联系,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太阳悄然翻过山坳,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大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竣”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
(2)公路两侧的树林愈加浓密起来,密密匝匝的像一列列古阵中站立的士兵,令路面显得逼仄起来。作者写雪域夜色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和主要描写手法。
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雪域奇异的夜色引发了作者多种情愫,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探究。
(2)谈谈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写到雪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用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丝绸之路”的起与止
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宛是最知名的地点之一。大宛,今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史记》将有关西域的内容全部编入《大宛列传》。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
西安或洛阳,是汉代行政中心、首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容置疑。商贸起自民间,除了行政中心,还需要有旅客与商品的集散地:人流如织、村落衔接、物产丰饶、宾至如归。丝绸之路承载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越贴近基层,它的流动越通畅,脉搏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阶段性起止点、商贸中心,当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大宛地名,曾引起过争议,争议在于,地名究竟是“大宛”,还是大“宛”。也就是说,大,究竟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如同“大食”、“大夏”),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如同“大月氏”)。岑仲勉先生的结论是: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他的理由是:《史记》与《汉书》之中,常见“宛宝马”、“使宛”、“许宛之约”、“宛破”等词语,“从知大宛之大,同大月氏之大,意当日汉使艳说宛之广大,故以大冠称,且与小宛对言也”。
“宛”是西域语言,不是汉语。对此,中外学者从无异说。然而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南阳郡别称“宛”,南阳郡的首府名为“宛城”。“宛”,据《史记》古注,读音为“冤”(yuān)。可“宛”的含义是什么呢?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富庶之区,古代文明的萌生之地,安集延则是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曾引录《西域图志》卷45说:安集延当古道,“与《史记》大宛‘土著有城郭’之说合,则古大宛地,当即今安集延诸城无疑”。而岑仲勉的结论则是:从对音来说,“余谓‘宛’本安集延之略译,似属无可非议”。安集延是中亚商贸中心、行旅集散地,长期以来,新疆各族居民曾将中亚商人泛称为“安集延人”。南阳,位于浅山盆地,宜耕宜牧,宜散宜聚,是丝绸、瓷器、冶铁、农牧产品、农耕技术的荟萃之区。南阳别名“宛”,应该是丝路行旅们对南阳人文地理特点的共同指认。
早在秦昭王时期,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在东汉,南阳被视为“旧都”、“南都”,张衡为此写出汉赋名篇《南都赋》。南阳处在华夏区域南方、北方两个物候带之间,处在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史记•货殖列传》这样概括南阳的特征:“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汉书•地理志下》进一步解释:“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会也。”所谓“南阳好商贾”,或说民俗“好事”、“多贾”,无疑是远近、中外、朝野的共识。这就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直到明清时期,南阳仍然是商旅云集之处,社旗的山陕会馆等于南北商家的历史博物馆。
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商贸的起止点,是从伏牛山的宛城(南阳),到费尔干纳的大宛国。丝绸之路的一代又一代的行旅,沿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伏牛山的山前洪积扇古道奔波往返着。
(选自《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杨镰《〈丝绸之路史〉二题》题目为编者所加)下列对“大宛”地名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大宛”地名的争议主要在于“大”,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 |
B.岑仲勉认为,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其理由本自《史记》和《汉书》相关记载。 |
C.根据本文意见,“大宛”所指应该是南阳,因为从秦昭王时代开始,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 |
D.在中原的地名中,也有一个“宛城”,不过据《史记》古注,这个“宛”读音不同于“大宛”的“宛”。 |
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与其对应的中原的丝绸之路起止点是西安或洛阳。 |
B.丝绸之路贴近基层,其流动越通畅,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起止点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
C.根据本文意思,历史上有两个“宛”,即伏牛山麓的宛城(南阳)和费尔干纳的大宛国,它们是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商贸的起止点。 |
D.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打通与西域的联系,行政中心对于丝绸之路的开凿和兴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安集延则是费尔干纳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是中亚的富庶地区;《西域图志》记载的安集延,《史记》记载的“土著有城郭”,即为古大宛。 |
B.岑仲勉认为,从读音角度说,“宛”是安集延略译;长期以来,中亚商人被新疆各族泛称为“安集延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安集延是中亚贸易中心。 |
C.南阳处于华夏区域南北两个物候带之间和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这些都是“南阳好商贾”的重要因素,也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 |
D.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大宛”在历史上有两个地方,其一是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另一个是中原地区的南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