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放线菌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
B.细胞连续分裂时,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
C.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CO2的固定需要ATP和[H]参与 |
D.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组成 |
团头鲂(2n=48)是我国一种名贵淡水鱼类。研究人员用低温处理野生型团头鲂一定数量的次级卵母细胞,使其不分裂出极体(姐妹染色单体已分开);这些次级卵母细胞在室温下最终发育成团头鲂。新培育的团头鲂多数为纯合子,少数为杂合子。新培育的团头鲂()
A.与野生型团头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
B.纯合子的基因型都相同 |
C.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 |
D.杂合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染色体交叉互换 |
研究人员从木耳菜中提取出过氧化物酶(POD),分别与四种不同酚类物质及H2O2进行催化反应,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酚类物质的不同浓度对POD活性的影响
B. 当底物浓度为0.08 mmol·L-1时,POD催化酚类2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酚类3
C. 由图2可知,H2O2浓度过高会抑制POD的活性,降低浓度后POD活性就会恢复
D. H2O2对POD活性的影响与温度和pH对POD活性的影响相同
某研究小组调查了野外某山坡上山腰处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请根据所得数据,选择错误的说法()
植物种类 |
地点A |
地点B |
地点C |
非生物因素 |
地点A |
地点B |
地点C |
草 |
3 |
5 |
9 |
风速 |
低 |
高 |
高 |
蕨类植物 |
7 |
5 |
8 |
距地面1.5 m的光强 |
低 |
中 |
高 |
灌木 |
18 |
4 |
2 |
土壤湿度/% |
48 |
35 |
15 |
松树 |
0 |
2 |
0 |
土壤的有机物/% |
6.5 |
3.8 |
2.5 |
落叶树 |
15 |
5 |
0 |
>300 |
≈100 |
<15 |
|
9.4 |
4.5 |
2.4 |
A.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C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C处植物种类少,竞争较弱
B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但土壤中的有机质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C.落叶树在地点C处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中缺少相应的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或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
D.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地点B处草、蕨类植物、灌木、松树以及落叶树都有分布,体现了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层现象
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 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下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
B.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C.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
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Y。下表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对这四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A.状况①一定是因为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 |
B.状况③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位置变化 |
C.状况②一定是因为氨基酸间的肽键数减少了50% |
D.状况④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tRNA的种类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