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①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2)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 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②琼糜:比喻精美的食品。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三个词语概括。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哪一种共同的情感?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所用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共7分)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久居江苏镇江。 ②汀洲,水中沙洲,江南地区常见。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着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笔触低沉,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
B.颔联寓意深远,以形象化的勾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
C.颈联虚实结合,以山雨降至时眼前实景叠合秦苑、汉宫等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
D.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 |
诗开篇即言“愁”,结合全诗来看,作者写了哪些“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诗文含蓄表达的一种方法。上面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便具有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这种手法在古代诗句中颇为常见,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任选一个含有言外之意的古诗文名句(除“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外),分析其本意及言外之意。(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题目。(共 8 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这两首元曲的前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草
杨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从诗歌体裁来看,此诗是。
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