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科学发现,都早于艾弗里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其中哪项成果不能作为当时生物学家推测“DNA可能是遗传物质”的 证据
证据
| A.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体细胞DNA含量稳定,但不同物种的体细胞DNA含量不同 | 
| B.配子中DNA含量是体细胞DNA含量的一半 | 
| C.诱发突变的最有效的紫外线波长是2.6x10-7m,与DNA分子的吸收峰值相同 | 
| D.DNA分子含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等化学成分 | 
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A、b、C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变为黑色素。假设该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必须由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如下图所示:
|  | 
  现有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 )
  A. 1/64 B.8/64 C.9/64 D.27/64
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
| A.2:1 | B.9:3:3:1 | 
| C.4:2:2:1 | D.1:1:1:1 | 
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 
基因A、B、C分别控制酶1、酶2和酶3的合成,可将一原本无色的物质转变为黑色素,即:无色物质 X物质
X物质 Y物质
Y物质 黑色素。则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个体交配,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 )
黑色素。则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个体交配,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 )
  A.1/64 B.3/64 C.27/64 D.9/64
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组合 序号 | 杂交组合类型 |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 抗病 红种皮 | 抗病 白种皮 | 感病 红种皮 | 感病 白种皮 | ||
| 一 |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 416 | 138 | 410 | 135 | 
| 二 |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 180 | 184 | 178 | 182 | 
| 三 |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 140 | 136 | 420 | 414 |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 | 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 
|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 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