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已知2SO2(g)+O2 2SO3(g) 为放热反应,则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
|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
C.已知H+(aq)+OH-(aq)=H2O(1)△H=-57.3kJ/ mol,则任何酸碱中和反应的热效应均为57.3 kJ |
| D.已知2C(s) +2O2 (g) ==2CO2(g) △H12C(s) +O2 (g) ==2CO (g)△H2则△H1<△H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容量瓶、量筒和滴定管上都标有使用温度,量筒、容量瓶无“0”刻度,滴定管有“0”刻度;使用时滴定管水洗后还需润洗,但容量瓶水洗后不用润洗 |
| B.在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时,可使用碎泡沫起隔热保温的作用、普通玻璃棒进行搅拌使酸和碱充分反应、准确读取实验时温度计最高温度、并且取2-3 次的实验平均值等措施,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
| C.金属着火时,可用细沙覆盖灭火;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不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
| D.在4mL0.1mol·L-1的K2Cr2O7溶液中滴加数滴1mol·L-1的NaOH溶液,溶液颜色从橙色变成黄色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二氧化碳等原料合成的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替代聚乙烯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
| B.硅晶体的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集成电路、光导纤维、太阳能电池板等 |
| C.pH计不能用于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
| D.2013年11月22日,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宣布,该中心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实现了氢键的实空间成像,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了80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直观证据。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 |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K+、Fe3+、Cl- 、Mg2+、I- 、CO32- 、SO42-,限用的试剂有:盐酸、硫酸、硝酸银溶液、硝酸钡溶液。设计如下实验步骤,并记录相关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一定有 I- 、CO32- 、SO42- 、K+ |
| B.试剂①为硝酸钡 |
| C.通过在黄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银可以检验原溶液中是否存在Cl- |
| D.试剂②一定为盐酸 |
常温下 0.1mol·L-1亚硫酸溶液中H2SO3、HSO3—、SO32—三者中所占物质的量分数(α)随pH 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表述 正确的是
A.H2SO3 2H+ + SO32—K=10—5.2 |
| B.在0.1mol·L H2SO3 溶液中,存在:c2(H+)= c(H+)·c(HSO3—) + 2c(H+)·c(SO32—) + Kw |
| C.在pH="2.5" 溶液中: c(H2SO3)>c(HSO3—)>c(H+) >c(OH—) |
| D.向pH 为 8.5 的上述体系中通入极少量 Cl2的过程中,溶液中c(HSO3—)和c(SO32—)均减小 |
磷酸铁锂电池结构如右图所示。左边由LiFePO4晶体组成,铝箔与电池一极连接;中间是聚合物隔膜,锂离子可以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右边由石墨组成,铜箔与电池另一极连接,电池内充满电解质。在充电过程中 LiFePO4中的锂离子脱出并伴随着铁元素的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铝箔所在电极为负极,铜箔所在电极为正极 |
| B.放电时,电池反应式为:FePO4+Li = LiFePO4 |
| C.充电时,Li+ 向阴极移动 |
| D.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LiFePO4 – e— = FePO4+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