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下列对有关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紫色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SO2后,溶液颜色褪去,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
B.燃着的镁条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和黑色固体,说明镁燃烧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
C.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NO2,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说明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
D.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说明氢气与氯气作用直接生成了挥发性的盐酸 |
常温下,分别在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1)16H+ + 10Z- + 2XO4- ="=" 2X2+ + 5Z2↑+ 8H2O,
(2)2A 2++ B2==2A3+ + 2B-,(3)2B- + Z2="=" B2 + 2Z-。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Z2+2A 2+="=" 2A3+ +2Z-能发生 |
B.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Z2、B2、A3+ |
C.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 2+、B-、Z-、X2+ |
D.Z元素在(1)、(3)反应中均被还原 |
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的反应是
A.②③④⑤ | B.①②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 | D.全部 |
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关系如下,正确的是
“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1纳米(nm)=10-9m,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 B.有丁达尔效应 |
C.不能透过滤纸 | D.所得分散系一定是浊液 |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蒸馏时,锥形瓶(收集容器)口应用胶塞塞住,以防止蒸馏出的液体挥发 |
B.分液时,分液漏斗内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C.从碘水中萃取碘出来,萃取剂应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
D.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主要是搅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