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月牙泉
①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月牙泉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晴空万里蔚兰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
②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③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鸣沙山在刮风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④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
⑤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竞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
⑥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予枯竭。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目前,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⑦随着国家开发银行2000万元贷款落实到位,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也已经顺利开工。将通过“节水”、“补水”、“引水”等多种方式来解救月牙泉。后时,月牙泉一定会重现昔日碧波荡漾的胜景。
.阅读全文,概括沙漠中的月牙泉“天旱不涸”、“不被飞沙埋没”的原因。
.文章④⑤⑥段主要采用哪种说明顺序介绍月牙泉?
.文章介绍月牙泉时,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并举例说明。
.月牙泉的变迁给我们当代人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根据“芙蓉鸟事件”的始末,给每个情节拟个小标题。
仔细阅读选文,说说“我”凭什么认为一定是这只猫咬死了一只芙蓉鸟?其间夹杂着我对这只猫怎样的感情(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结尾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家里养着月亮
姜仲华
⑴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
⑵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
⑶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
⑷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A.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记不起。
⑸我喃喃自语:久违了,月亮!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
⑹忽然,女儿说:“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嗯?”“咱家养着月亮!” 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
⑺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B.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
⑻女儿拍拍小手,说:“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是,是。”我有些激动。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
⑼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C.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我捧起月亮啦!”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
⑽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
⑾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我对她说: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
⑿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
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字或词,完成对本文情节发展过程的梳理概括。(2分)
月亮→赏月亮→养月亮→月亮
阅读第⑼段,说说为什么小女儿可以发现“家里养着月亮”,而“我”不能呢?
赏析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可以从品味语言、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等角度入手,把我们阅读时的思考、联想、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请从文中ABC三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一个句子来赏析,谈谈它好在哪里。不得少于20字。
原文:(只要填写画线句子的序号)
赏析:
谈一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要求50字以上。

现代文阅读
时间在头发里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 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 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
  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这样,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再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
现在,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涨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花开花落中;在侯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我们岁岁不同的脸庞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由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在一场接着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
“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一句中,两个"行走"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
“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这个比喻句有什么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作者会说“时间在头发里行走”?
读了本文,相信你对时间有更深刻的认识。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不能抄原文,不少于50字)

阅读陈建功的《沈从文先生的一把椅子》一文,完成小题。(共18分)
⑴沈从文先生是大作家,可他的工作关系不在作家协会。众所周知的原因,解放后,他先后在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做事,1978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做事。不过,沈先生的妻子张兆和先生,倒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干部,退休前,是作协所属《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编辑。
  ⑵我和兆和先生素未谋面,甚至直到她故去,我都因出差在外,没能送她一程,因此引为终生遗憾。从文兆和先生的后人,秉承了忠厚的家风,在兆和先生的后事办完之后,来过一封很诚恳又很有感情的谢函,里面还有兆和先生的一张照片,用以感谢我们对逝者的关心和哀悼。
  ⑶这越发使我惭愧。
  ⑷兆和先生送给了我一把沈从文先生用过的椅子。至今,这椅子还在我的办公室里,日日与我为伴。
  ⑸尽管没有见过一面,我却感受到了她对我的关心与仁爱。
  ⑹这把椅子的赠予,牵线人是金玉良,作家协会机关老干部处的一位大姐。金玉良是东北作家罗烽白朗的养女。罗烽白朗去世后,她到老干部处担当照顾其他老同志的工作。金玉良和张兆和先生最为投缘,常常到兆和先生那里去,问安、闲叙,也帮忙做一些家务,有时还和老人家一起共进晚餐。上班的时候,金玉良偶然也来我的办公室小坐,讲起离退休老干部们的生活。她讲得最多、言谈中最为敬重的,是张兆和。她告诉我,兆和先生学养深厚性情高雅与世无争,一直过着恬淡素朴的生活。金玉良又常常很深情地谈起兆和先生逸事,比如有一次她告诉我,沈家一直供着三十多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直到他们完成小学学业。在月薪仅百元的年月,他们曾毅然捐出5000元,捐给当地的希望工程。而沈先生和兆和先生,绝无生活上的奢求,“不信你去看看沈先生坐的那把椅子,几个弹簧都软了,直到辞世也没换过!”听到这里我心中一暖,突生奇想,我说:“我们的现代文学馆应该去买一把新椅子,去把沈先生的椅子换过来!……”我不知事后是不是把这个建议转告了文学馆,或许是一时的感慨,随即便忘了也未可知。反正我们没有人真的去买一把新椅子,把沈先生的椅子换回来。然而,我相信,我的感慨被金玉良转告给了张兆和,因为没过几天,金玉良到我的办公室,说:“建功,兆和先生让你派个人去,取她送给您的一把椅子!”我一时愣在那里。金玉良又补充了一句,说:“沈先生那把椅子,兆和先生说送给你!”
  ⑺听到这消息的时候,我正要上楼去开会。急忙找来司机小郭,让他跟着金玉良去沈家拜望老人家。会议开到一半,溜出会议室,回到办公室,兆和先生所赠沈先生的椅子,已经静静地摆在办公室里了。我坐了上去,简易沙发的坐垫一下子深陷进去——金玉良说得一点不错,沙发的弹簧,全都软了。
  ⑻兆和先生的心很细,专门为了这沙发写来一个窄窄的字条,上面写道:
  ⑼建功同志,沈从文一把旧椅子,让玉良带去。张兆和 二○○一年三月
  ⑽金玉良告诉我,兆和先生对她说:“你得把这个字条给建功同志拿回去,不然拿什么证明这是沈从文的东西呀!”
  ⑾这个沙发一直摆在我的办公室里,那张字条也被我珍藏起来。
  ⑿大约两年后,我被派去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长。宣布任命那天,我忽然想起应该把这把椅子带到文学馆去,作为我送给文学馆的礼物。犹豫了一下,我还是没有做。
我还想让它在我的办公室里再摆几年,直到我退休那一天。
(选自《北京文学》2008年第9期)
本文主要是围绕沈从文先生的“一把椅子”展开叙述的,但文中却用了不少的篇幅插叙沈家捐助贫困学生上学的事情,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⑹段“我一时愣在那里”一句中“楞”的原因和作用。
“我”为什么想让这把椅子在“我”的办公室里再摆几年,直到“我”退休那一天?
沈从文是大作家,张兆和学养深厚,他们身上可写的东西很多,文章为什么只选取“一把椅子”来写?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虽未与张兆和先生谋面,但文章始终都贯穿着作者对她的深深敬意。
B.第⑶段中“这越发使我惭愧”是因为“我”虽接受了她馈赠的一把椅子,却没能“送她一程”。
C.文中两次提到沙发的弹簧全都软了,意在强调这张沙发的确破旧了,从而揭示张兆和先生之所以要送给“我”的原因。
D.本文语言淡而有味,在平静的叙述中流淌着作者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E. 第⑺段中,“兆和先生所赠沈先生的椅子,已经静静地摆在办公室里了”一句中“静静”一词既写出了此时椅子的状态,也反映了沈从文和张兆和两位先生身上的那种“性情高雅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阅读《中国为何只能处在苹果产品链的最低端》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⑵那么,这款产品的背后是谁在打工?目前一台iPad的最低售价是499美元,最高售价为829美元。业内人士指出,售价499美元的iPad成本仅为219.35美元,其平均成本为260美元左右。其中苹果开发的A4处理芯片每个26.80美元,16G的存储芯片为29.5美元。它最贵的元件是9.7英寸的触摸显示屏,由韩国LG公司制造,每个95美元。LG要为iPad生产1000万个触摸显示屏,订单总价为8亿美元。目前苹果又与韩国三星签订了总价2.4亿美元的合同,三星将为iPad 提供300万个触摸显示屏。
⑶苹果为什么会选中LG作为这个最重要元件的供货商?LG显示屏总裁权瑛秀在一次股东大会上透露,最重要的原因是LG在制造触屏中拥有的平面转换技术(ISP)。这项技术不但能够给苹果平板电脑带来清晰的图像,稳定鲜艳的色彩,而且还有高达178度的宽广视角。配合LED背光显示技术,它还能够大大节省电能消耗,令iPad电池一次充电使用时间达10小时以上。
⑷接下来的打工者是组装公司。和其它苹果产品一样,iPad的产地说明标注为:“苹果加州设计,中国组装”。如果据此认为中国工厂或工人也分到一杯羹,那就错了。苹果雇用的是数家台湾公司。这些台湾公司在大陆设厂最后让大陆工人完成了组装。那么苹果公司为“中国组装”支付了多少劳务费?一个名叫iSupply的公司说,苹果付出的“中国组装”费为每台11.20美元。组装费的大头无疑由台湾老板拿走,实际留给中国工人的可能已经微不足道。其实这也不是新闻。去年苹果公司的一种带视屏的mp3播放器,售价149美元,付给中国的装配成本仅5美元,苹果公司所得纯利润高达90美元。
⑸从这款苹果新产品的产业链可以看到,苹果凭借自己的原创设计拿走了利润的最大头,韩国公司凭借其掌握的技术也获得了可观利润,台湾公司拿去的只是小头,而中国工人得到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利。不难发现,这个产业链上拥有原创技术和专利越多,获取的利润也越高。苹果公司和台湾人开的加工厂的利润差额高达20多倍,更不知比中国工人的那点微薄收入多了多少倍。
⑹中国人一直以最勤劳、最聪明的民族自誉。拥有聪明的民族和制造业大国头衔的中国为什么只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为什么中国的创新研发能力远不如欧美强国,近不如邻国韩国和一海之隔的台湾同胞?
⑺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另外一种“创新”——“山寨”和“忽悠”。这种“创新”与西方概念的创新反其道而行之。它追求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创和对创新的尊重,而是把功夫用在尽量不尊重别人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上。简单说来,无论别人有多么高科技的东西,我都能把你“山寨”了。从山寨手机、山寨药品和各种山寨名牌,应有尽有。在这样的环境里,会研发的未必能比会“山寨”的站在更高产业链上。会创新的可能不如会忽悠的站在更高产业链上。
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山寨和忽悠成了中国的强项,创新和研发只能落荒而逃。山寨产品能够畅行无阻之时,没多少人会认真对待创新与研发,同样也不会有多少人对知识产权感兴趣。就像山寨和忽悠需要一定的制度才能繁荣一样,创新和研发更需要制度的保障。没有科技创新,中国永远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
(选自“凤凰博客”,有改动)
中国为何只能处在苹果产品链的最低端?请结合原文内容回答。
作者通过列举苹果新产品的成本构成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请摘录原句回答。
第⑷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举LG被苹果公司选中作为最重要元件的供货商有何用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