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无人驾驶"闯入"出租车

张配豪

呼叫出租车,结果叫到的是一辆驾驶座没人的车--曾经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这一奇幻场景,将在我们身边发生。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北京上路,你敢坐吗?"无人驾驶"这个已经讲了几年的故事,会如何颠覆我们的出行体验?

北京尝鲜无人驾驶出租车

自10月10日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北京全面开放以来,高峰期单日订单量超2600单,单个站点单日订单量高峰600单。记者日前也实地"尝鲜"了一把。

在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北京市亦庄的一个虚拟站点,记者通过手机下单预约试乘,下单之后20分钟左右,出租车就到达指定位置了。进入到自动驾驶的状态后,在拐弯的时候屏幕上会显示即将右转,乘客可以对车辆下一步的操作有心理预判。同时,在路上遇到的两边车辆、行人、自行车,在这个屏幕上都会呈现。

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相比由司机驾驶的出租车,它多了一份"顿挫感"。当出现障碍物时,它不会像人为操控那样平缓,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紧急刹车的情况。

百度无人出租车这次开放的站点目前一共有15个,分别位于海淀区、大兴区,以及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且运行时间是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也就意味着在其他地区,或者上下班时段就无法进行体验。此外,运行车辆比较少,根据网上一些用户的反馈,如果叫车人多的话,往往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够被接单。

虽说是无人驾驶,但百度无人出租车上还是配备了安全员,副驾位上放置有安全器材。原因在于,如果路面出现堵车、道路施工等情况,车辆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识别,届时要安全员介入操作,来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目前接单的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采用的车型均为林肯MKZ,在车的四周和顶部搭载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探测仪器和传感器,它们相当于"眼睛",能够识别道路上来往的车辆、行人以及路标等。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极端天气(大雨、冰雹等)情况下,百度不提供无人驾驶服务。

测试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记者了解到,通过无人驾驶出租车一段时间以来的测试,也确实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比如国内的无人驾驶技术还存在技术差距、法律空白以及适用体验性差等。

近日,东莞一辆正在进行试运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被撞,引发网友热议。

10月11日13时52分许,在东莞市凤岗镇官井头滨河北路和南门路交又路口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从行驶记录仪看到,一辆白色SUV横向驶出,连撞两台小车。其中,被撞的一辆汽车车身上喷有"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字样。最终,凤岗交警认定,肇事的白色SUV车辆负全部责任,被撞车辆无责任。

视频显示,事发过程中,涉及无人驾驶的车辆在通行路口时没有刹车减速的迹象。有网友称,该车标着"无人驾驶",还有安全员,看到有车来撞,而且还是路口,难道就不会自动或人工刹车减速吗?此外,不少网友提出疑问:如果无人驾驶车辆(有安全员)撞车,又该如何判定责任呢?

对此,有律师表示,无人驾驶技术尚属新技术,目前法律并未有针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应规定。现在所说的无人驾驶技术,安全员的双手也不能离开方向盘。因此,按照当前法律,该事故责任依然是在安全员身上,若是申请路段测试的车辆,赔偿的责任则由申请方承担。

离真正商业化还有多远

抛开技术和法律层面,从车本身到周边的基建、民众的接受度,无人驾驶出租车要真正大规模普及,还面临多少挑战?

在商业化的进程中,成本是第一道难关。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驾驶出租车想要成功,实现单车盈利是必要前提。"除了安全员,还要承担车上那么多传感器的成本,目前成本在60%左右,所以还没办法盈利。"

除成本外,政策也是自动驾驶落地的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2座城市和地区发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为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的建立提供必要支持。除了路测的支持之外,例如北京市等先行城市还发布了地方政府版的产业扶持政策,自动驾驶产业已经成为一场关于"城市名片"的竞赛。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21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不能说明百度无人出租车在技术层面不完善的一项是   

A.当出现障碍物时,它不会像人为操控那样平缓,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紧急刹车的情况。

B.如果路面出现堵车、道路施工等情况,车辆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识别,安全员介入操作,才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C.在极端天气(大雨、冰雹等)情况下,百度不提供无人驾驶服务。

D.如果叫车人多的话,往往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够被接单。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百度这次所谓的"全面开放"其实多少有点夸大的意味,至少在目前,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产品运营层面,皆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

B.传统车与无人出租车(有安全员)碰撞发生交通事故,按照当前法律,安全员应负该事故的全部责任。

C.百度无人出租车的四周和顶部搭载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探测仪器和传感器,它在安全性方面比传统车子高得多。

D.针对无人驾驶国家会很快立法,车本身技术问题也会很快解决,因此无人出租车大规模普及为时不远。

(3)怎样才能让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规模普及,真正商业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书笺小祭

夏坚勇

①好久不写信了。

②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

③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

④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一阵黯然。

⑤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装的温馨。

⑥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其他一切依然。"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

⑦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

⑧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述,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负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景观。

⑨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的电话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它是______。

⑩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有眼,最后关头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

⑪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有意思。

1993年初春

(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⑤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指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

(2)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⑨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3)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小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少年的涅槃

陈义怀

涂干西蹑手蹑脚下了床,踮起脚尖走到墙边取下遮掩在斗篷后面的包袱挎到肩上,然后移到门后一点点摇动着拉开门栓。牛圈里父亲高低起伏的鼾声中夹杂着牛的反刍和喷鼻声,他掏出一张揉得有些皱巴的纸,想把"父亲大人亲启"几个字抹平顺些。泪水忽地涌出来,他扯起衣袖抹了一把,把纸片从牛圈门缝中塞了进去,决然转身走了。

打涂于西记事起,一天到晚总有干不完的活。父亲说穷人兴家只有八个字: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父亲的节约到了可笑甚至可悲的地步:煤油灯的灯芯挑到最短,燃一粒黄豆大的光;碗里的饭是一颗不能剩的,掉到地上的也要捡起来吃了。父亲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涂干西。可涂干西隐约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活出另一个样子。一不听话,父亲就收拾他,武器五花八门。涂干西眼里,父亲吝啬、刻薄、蛮不讲理,如一座山横在他渐渐长大的心上,像一只老虎拦住他的去路。一个日益强烈的念头攫住了他:要跨越父亲这座山。有时也有些可怕的想法掠过:夺过父亲手里的棍子,然后狠狠地……等他睡着时,抓起烟管劈头盖脸地……要不,他牵牛时,在前面突然挥动一块红布……当然,这只是孩子一时愤激的思绪,从没付诸实施。昨天父子间那场惊动了全村的冲突,使十五岁的涂干西下决心要去走自己的路。他要去县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

秋日的太阳还有几分热力。一个瘦小的妇女正埋头捡拾地里的落穗,那身影和总在父亲的拳头棍棒下护着他的母亲有几分相似。他眼里一热,手中的棍子在地上狠狠地点点戳戳。还是回去吧,认个错,委曲求全……不行,连这点狠心都没有还能成什么事?他抬脚踢飞一块石子,惊得路边林子里一群鸟雀尖叫着扑棱棱飞向天空。

天很暗了,涂干西心里阵阵发麻。划燃随身带着的火柴,跳动的火苗中,隐约可见坡地上散着几根白骨。他一声尖叫,一个箭步跳下坡坎,重重摔在地上。四周树叶摇响,像在齐声嘲笑。涂干西又气又恼,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战似的说,老子今天就睡这儿了!结果这晚涂干西睡得出奇地好。他陡然明白了,没有杂念和恐惧,就什么也不怕了。

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第二天在期待和兴奋中很快过去,星星点点的雨滴开始落下,涂干西有些着急,他意识到自己走错路了。雨越来越密,间杂着隐隐的雷声。涂干西只得抓着崖畔垂下的一段蛇藤爬到了山腰的一处洞穴,刚安顿下,他就闻到了一股骚臭味,地上还有爪印和干结的粪便。这是闯到谁家里来了啊,他有些犹豫。可雨瞬间就大了,雷也越来越近。涂干西心里一横,就这了!

半夜,一阵凄厉的嚎叫越来越近,猛然睁开眼,黑暗中两双绿幽幽的眼睛逼视着他。涂干西毛发直竖,顺手抓起棍子,身死死抵住岩壁。两个家伙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朝他扑来,涂干西下意识把棍子横着一挡,一只家伙前爪就搭在棍子上,涂干西全力甩推,那家伙跌撞在岩壁上发出一声哀嚎。涂干西感觉有什么东西嵌进了腿里,一只脚猛踹出去,抡起棍子一阵猛击,另一只哀哀呻吟着倒在地上。他迅速抓起一块石头朝先前那只砸下去,一声惨叫后,洞穴里只回响着涂干西扑通扑通的心跳。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借着月光,他看见两头还未成年的狼横躺在地上。

涂干西扯了一绺布条缠在腿上,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出了洞穴。 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这会儿他有些想家了,甚至不怎么怨恨父亲了。可家的方向已分辨不清,城里的路也找不到。他不丧气,也不后悔,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东西正恣意生长,丰盈着他扩展着他。

晌午,一粒黑点从山脚下慢慢爬上来,原来是走村串户的一个卖货老头儿。了解情况后,老头儿从担子里掏了一包药粉给涂干西敷腿上的伤。涂干西问,到县城还有多远?还有四五十里地呢。走了两三天,我还没有走出十里路啊,我感觉自己走了好远呢!涂干西看着头发苍白的老头儿,突然想到父亲,他的鼻子一阵酸楚。娃儿,你不止走了十里啊!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涂干西感觉老头儿的手和声音都在轻微地抖动着。

回到家时,涂干西觉得似乎一下子过去了十年八年。爹正在给牛喂草料,听到动静转过身来,手里的一抱草滑落到地上。才两三天,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以前那个凶悍凌厉的父亲消失了,他的眼睛红通通的,满是哀伤。涂干西突然单膝跪地,爹,孩子错了!他看着父亲,就像看着一个老去的孩子。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到自己已跨越了父亲这座山。

(选自2021.2.27《西安晚报》,有删改)

(1)"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卖货老头儿所说的"路"指的是什么?"这么远的路"又是什么意思?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涂于西"蜕"去了什么?变成了另一个怎样的人?)

②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青年的模样"是成熟了的涂干西表现出的什么"模样"?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3)文章多次写到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假如涂干西与《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杜小康被邀请参加励志节目《开讲啦》,共同围绕"磨难"这个话题给青少年"开讲"。请你帮助他们确立一个观点。

(5)文末涂干西说,"爹,孩子错了!"读者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意识到自己之前对父亲的认识有误。第二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认识到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不对。第三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明白了自己原先对生活的理解有偏差。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心理复原力知多少】

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能力,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有时候也可以称作"抗逆力"。有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是面对危机或困难处境的适应、内在的改变、自我校正及复原的一股动力。心理复原力主要由归属感、乐观感、效能感三要素组成。其中,归属感指人处在被照顾及被支持的关系里,对这段关系存在期望并积极参与其中;乐观感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和充满盼望的;效能感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制定等。

这种理念架构是基于发掘心理复原力的外在资源及内在资源,从而帮助学生面对及克服成长的挑战。

材料二:【提升心理复原力方法谈】

据调查,在学习、人际、家庭等方面遇到挫折以后,有些学生缺乏正确有效的应对能力,一般采用退缩、回避、消极应对等方式来解决,因而存在遇事消极、行为偏激等一系列的问题,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如上图所示,有效开展"我有'乐观感'"主题系列心理课,可以帮助学生在逆境中有意识地调动各种保护性资源,实现心理功能的弹性提升,从容地度过成长中的每一道"坎"。

学生可以通过"写给自己的小诗""亲情账单""感悟生命力量""畅谈生活愿望""合理归因""唤醒沉睡的潜能"等活动学会换位思考,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建立积极的自我,从而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

材料三:【主题班会回音壁】

小宇:我脸上痘痘多,怎么看都不帅,有点小烦。

小文:我最近数学成绩不好,哪有心情乐观起来……

小美:我成长中坎一个接一个,我怎么能重拾信心呢?

组长:伙伴们,……

班会上,"红星"小组围绕"我有'乐观感'"畅所欲言。

班级召开"提升心理复原力•做生命的发光者"主题班会,你负责前期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班会上,班长作为主持人,希望你用一句话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心理复原力",请你阅读材一,完成这个任务。

(2)班长按照心理健康老师要求,请大家为"主题系列心理课"第一课设计名称,请阅读材料二,把你想好的名称写在图表中画横线处。

(3)在班会的"分组讨论"环节,围绕班会主题,各小组展开讨论。你作为"红星"小组组长,针对组员的发言,该说什么?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家乡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穿过柳树林,歌声越来越近,透过斑驳的树影,一位白发老妇人的背影伫立蒲河岸边。身旁轮椅上坐着一位头戴钢盔的老汉,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什么。

这是军转干部李子树去马家村当村书记第一天。他小时候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这里也算是他的家乡。

第二天一大早,歌声又流进李子树的耳朵,许是沾了晨露,稍有些清灵。"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李子树为一探究竟,就循着歌声走向蒲河岸,躲在一棵柳树后观察着。老妇人穿着一身褪色的旧军装,专注地唱着。坐在轮椅上的老汉,头上戴着钢盔,身上也披着一件褪色的旧军装,似乎在伴奏。他们的背影与风中摇曳着的柳枝、蒲草相映衬,宛如一幅苍凉的油画。

老妇人的歌声一停,老汉就像是被按了关闭键,顿时打了蔫儿,脑袋一歪睡着了。

老妇人打起精神,看着面无表情打着瞌睡的老汉,轻轻起身,挺挺有些伸不直的腰板,啊啊地清清嗓子。老汉如听到冲锋号一样,顿时在轮椅上也挺了挺腰,正了正头上的钢盔,右手拿一个小木棍,叮叮当当地敲起胸前摆着的物件,她的歌声再次响起。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几句重复的歌词下来,老汉一直面带微笑,老妇人似乎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喜悦地拍拍轮椅上的他,大声地说:"报告马连长,我们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上甘岭属于我们的。"老汉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一只袖管空着半截。

李子树微笑着走了过去,刚想打个招呼,老汉像被电击了一样,叽里呱啦地狂叫,老妇人像安慰孩子一样,拍拍他的肩,理都没理李子树,推着轮椅叮叮当当地走了。

李子树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地在村里忙碌着,但每天都会去蒲河边探望两位老人。一周后,李子树渐渐地与两位老人熟络起来。

老妇人知道了李子树是村干部,曾在部队当过连长,为建设新农村放弃大城市,自愿回家乡工作,就热情地邀请他到家来坐坐。

几天后,李子树来到老妇人家,他推开东屋的门,一下子怔住了。

一台老式电视机正播放着电影《上甘岭》,一面墙上挂着武装带,五星红旗上镶嵌着数枚军功章,炕上的老柜子、行军被……觉得走进了陈列馆,又像是一个防空洞。

老妇人正唱着:一条大河……老汉头戴钢盔,右手拿着木棍,随着歌曲欢快地敲着面前的锅碗瓢盆,边敲边唱,直到电视机中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阵地上。老妇人的歌声停了,老汉的笑容也凝固了。

老妇人这才发现李子树,赶紧让进屋里坐,倒了一碗水递给他,她坐在李子树对面聊了起来。"她和他是在抗美援朝中认识的,在一次美军飞机轰炸时,他为了救正在巷道里演唱的她,丢了一只胳膊。"

老妇人接着说:"他是在八十岁那年忽然失忆的,他明白时嚷着要回老家,这不就从城里搬回来了。"她说这些时,脸上一直挂着笑。

老妇人喝了口水继续说:"我是朝鲜人,志愿军回国时,我就和他一起回到中国。他一直就喜欢看电影《上甘岭》,喜欢听里面的歌曲,就让儿孙们给录下来了,可以反复地播放。"他似乎听懂了老妇人对李子树说的话,指着电视哇哇叫。老妇人抹了抹脸,又拍了拍老汉的肩。

原来,这老人家是一级战斗英雄,马家村人,名叫马天亮。

李子树留下电话号码,反复嘱咐老妇人,有事去找他,才告辞。一路上,老妇人的歌声仍在耳边缭绕。

岁月染白了老妇人的秀发,她看见电视里的家乡,鸭绿江对岸那熟悉又陌生的样子,泪水也模糊了视线。

(作者:京格格;选自《小说月刊》。有改编)

在班级组织的"小说故事会"上,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了小说《家乡》。

(1)小说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们围绕"双线结构的好处"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

(2)本次"小说故事会"专题赏析环节,你将代表小组发言。请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为发言做准备。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